【武清與圍場扶貧協作紀實之九】

一渠灤河水,將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縣)、武清區緊緊相連;一場脫貧攻堅戰,山海牽手情深意切。盛夏時節,圍場陽光比往年熾熱幾分,深耕扶貧一線的掛職圍場縣供銷社副主任李彤向上級申請延長幫扶期限。

一年多來,他走遍了圍場37個鄉鎮,種土豆和胡蘿蔔的田間地頭、壩上優質牧羊的圈舍,以及培育野生木耳、杏仁和金蓮花的基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着力打造了可持續性的消費扶貧工作,支持貧困羣衆依靠自身脫貧致富,讓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強起來、壯起來,從而爲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推進鄉村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整合本地資源,發動企業帶貧幫困

上任之初,李彤對圍場瞭解並不多,但在京津電子商務產業園從事多年電商工作和有着豐富基層經驗的他,深知要想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就必須讓貧困戶有實實在在的收入。

“我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到,圍場縣土地資源豐富,有許多生態、綠色的特色農產品,只是因爲交通不方便、電商不發達、銷售渠道不暢通、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造成農產品賣不出去,也賣不出好價錢。”李彤說,瞭解到這些情況後,在來到圍場縣供銷社掛職當天,他就着手在圍場推廣農村電商。

“酒香也怕巷子深”,圍場縣並不缺少優質特色農產品,但存在市場、物流等銷售的“堵點”,許多貧困羣衆會種不會銷,深山裏的“寶貝”賣不出去、賣不上好價錢。特別是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農產品銷路受阻。對此,李彤創新銷售模式,從農特產品地質量提升、品牌創建、文化包裝、宣傳推介、產品營銷等環節入手,積極探索渠道,鏈接“線上線下”網絡,精準破解消費“難點”,用好消費扶貧這個關鍵一招,打通農產品的“出山路”,確保貧困羣衆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消費扶貧,保證上架商品的質量是關鍵。爲此,李彤嘗試將溯源體系引入“武清味道”消費平臺。

“爲什麼要嚴把質量關,就是怕對不起武清人民,如果武清羣衆在‘武清味道’消費平臺買的東西質量不過關,傷的是武清和圍場兩地人民的感情。”

同時,爲保證合作企業能夠切實爲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發揮實質性帶貧作用,李彤多次帶領圍場縣供銷社員工實地參觀工廠、走訪企業,瞭解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帶貧模式,深入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農特產品,先後整合木蘭緣、裕泰和、方順、賽罕婆婆、德潤農業、潔峯土豆粉等三十餘家企業數百種特色產品,打響掛職圍場縣供銷社以來脫貧攻堅第一槍。截至2020年7月1日“武清味道”線上平臺截至已達成601萬的銷售額,累計銷售農副產品41萬件。

在挖掘本土優質產品的同時,李彤也積極協助對接黃花、沙窩蘿蔔等適宜圍場農業生態環境的產品引進,通過建設農產品示範基地實現脫貧帶貧,產出產品再用來打通消費扶貧出路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扶貧良性循環。

緊抓對口支援,助力農產品上行

“拔窮根、利長遠,需要久久爲功,推進產業合作,讓貧困戶有實實在在的收入。”李彤立說立行,說幹就幹。東西部幫扶協作戰略實施以來,他緊抓與天津武清合作契機,依託縣域農產品資源,創新“互聯網+扶貧”消費扶貧模式,實現了政企對接、農企對接、農超對接。爲進一步擴大消費扶貧助農脫貧成果,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供銷集團有限公司與天津雲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美菜網”)簽訂《特色農產品銷售合作協議》,以“政府推動+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模式,推動圍場地區開展“互聯網+扶貧”項目,“美菜網”將在圍場採購不低於1億元的馬鈴薯、胡蘿蔔等優質特色農產品。

“往年我們都是背到場鎮上零賣,有時候產量高了價格低得本錢都收不回來。”村裏種了一輩子地的貧困戶沒想到,自己種的土豆還可以這樣賣。在京津電商產業園與崔黃口鎮的大力支持下,圍場縣供銷社在武清區環渤海市場設立農產品直營店,建立“電商銷售+線下實體”消費扶貧模式,三年來累計實現消費扶貧4658.57萬元。

“在對口幫扶之前,我們企業的產品,由於缺乏知名度,幾乎都賣不動,後來在李彤的協調幫助下,根據企業的產品特色,一企一策制定宣傳推廣方案,現在的銷售量能達到之前的四到五倍,效果非常明顯。”承緣興雜糧生產企業負責人說。

2019年武清區鄉鎮、幹部、職工以家庭爲單位,對接各貧困村貧困戶,以消費扶貧大禮包的形式直接購買農產品,銷售額近千萬元。中國·圍場農特產品(武清)推介會,當日完成農產品銷售額22萬元,現場購買和品嚐農特產品的人數3000餘人次,農特產品推介效果顯著。

申請延長幫扶,志願圍場脫貧攻堅

電商帶來的效果顯而易見,但能否堅持下去成了擺在李彤面前的一道難題,與之而來的還有一年的掛職期限即將結束,但他有着更長遠的打算。

“很早以前就來過木蘭圍場,也到灤河源頭去看過,特別是來到機械林場,感到塞罕壩人追夢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當時感覺一年來爲圍場縣做的事情有限,不能掛職結束後各種電商扶貧工作就中斷了,想再來一年,努力把自己的力量發揮到最大。”

爲此,李彤一方面時刻謹記“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總體要求,在即將卸任之際,向上級申請延長一年幫扶期限,在不斷提升自我職業素養的前提下協助鞏固發展脫貧成果;另一方面,把辦公室當成“作戰室”,一張辦公桌上堆積的資料文件一大摞,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各種電商產品的數據分析,羅列了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幹完一件就擦掉一件。同時,李彤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協助京津電子商務產業園做好道壩子鄉新合村的對口幫扶工作,去年累計落實幫扶資金20多萬元,建設粉條加工廠項目,受到當地政府的一致好評。

“我平時也在公司住,每天都看到李彤早上都起的特別早,晚上睡的也特別晚,業餘時間基本都在辦公室研究工作。在李彤的幫助下,很多企業負責人接觸到最新的電商知識和‘互聯網+’思維,進一步更新經營理念、開拓銷售思路、提升企業管理能力,經營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圍場縣供銷總社黨組書記、主任王立國說。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李彤想充分利用武清電商產業園的相關資源和平臺,將圍場農產品電商業務做大做強,形成長效機制,同時激發本地職工的內生動力,提升造血能力,確保每一個貧困人口都不能在小康路上掉隊。

一年圍場行,一生圍場情。一年多來,李彤深深地感受到,走訪的每一家農戶,每一個種植基地,都讓他體會到緊迫感和使命感。他牢記使命擔當,不負組織重託,將圍場當作第二故鄉,與當地幹部羣衆同心並肩,全身心地融入和奉獻到東西部扶貧協作事業中,共同助推圍場縣打贏脫貧攻堅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