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準備的人就一定能夠抓住機會嗎?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機會這麼容易抓住,明朝的歷史從明初就會被改變。建文帝朱允炆爲了對付朱元璋留下來的藩王,準備不可謂不充足。建文帝明白削藩最大的敵人就是朱棣,針對朱棣,建文帝方做了大量的準備,但是爲什麼到最後還是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我們從源頭開始找的話,建文帝接連錯失良機是導致他最終失敗的原因。那麼建文帝都錯過了哪些良機?爲什麼朱棣被壓縮得只剩800人還能夠翻盤成功?這其中到底存在什麼才的巨大優勢被錯過?那麼我們分析一下,接連錯失良機,建文帝被朱棣800人起家靖難推翻的可悲、可嘆。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準備的人就一定能夠抓住機會嗎?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機會這麼容易抓住,明朝的歷史從明初就會被改變。建文帝朱允炆爲了對付朱元璋留下來的藩王,準備不可謂不充足。建文帝明白削藩最大的敵人就是朱棣,針對朱棣,建文帝方做了大量的準備,但是爲什麼到最後還是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我們從源頭開始找的話,建文帝接連錯失良機是導致他最終失敗的原因。那麼建文帝都錯過了哪些良機?爲什麼朱棣被壓縮得只剩800人還能夠翻盤成功?這其中到底存在什麼才的巨大優勢被錯過?那麼我們分析一下,接連錯失良機,建文帝被朱棣800人起家靖難推翻的可悲、可嘆。

一錯良機

對於朱允炆來說,朱元璋是他最大的保障,當然朱元璋爲了能夠讓孫子更好繼承皇位,想出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對於開國功臣的大清洗和分封諸王。朱元璋晚年曾得意地對皇太孫朱允炆說:“現在我把防禦外敵的事情都交給你的叔叔們了,有他們爲你守衛邊疆,你可以做一個太平的皇帝。”朱允炆當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於叔叔們不放心的憂慮。朱允炆當時已經感覺到朱棣對於他的威脅,所以他纔會在朱元璋說這些話時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對於朱允炆的看法,朱元璋是從來沒有考慮過這樣情況出現,既然孫子問了,那麼朱元璋先聽聽他的意見。這其實是朱允炆最好的一次機會,有朱元璋出面把所有存在的危險排除,奈何朱允炆沒能夠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說出口,只是給了朱元璋一個滿意的答案而已。即便是朱元璋不願意削藩,只要朱允炆提出削藩的想法,朱元璋還是會想辦法完成的。朱允炆錯過了這樣的好機會,那麼下面的機會能夠把握住嗎?

二錯良機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秀才鎮壓造反,也是存在紙上談兵的悲劇。

上面我們說過朱元璋殘害開國功臣的事情,當朱允炆繼位之時,明朝已經被他殺的幾乎沒有什麼有能力的將領了,再加上朱元璋偏向以文治國,給朱允炆留下三個文臣作爲輔政大臣,他們與建文帝一樣都是斯文儒雅,缺乏謀略與勇氣。在當時,黃子澄、齊泰、方孝孺是著名的儒學大家,朱元璋安排這三個人作爲朱允炆的扶政大臣的前提是朱允炆的江山有他的叔叔們守着。可是一登基的朱允炆就想要把着存在的隱患消除,同樣,三位儒學大家的支持,朝廷之中即便是有不一樣的聲音也會被他們壓下去,這樣朱允炆就開始他的削藩之路。

朱允炆相信我自己會像漢景帝一樣削藩成功,同樣黃子澄也認爲諸王兵力有限,只能自保,朝廷大軍征討,一定能將其剿滅無疑。朱允炆與黃子澄的考慮的都是自身優勢,沒有認真分析各個藩王的能力。說白了,他們不知道朱棣的能力,認爲打仗靠人多是可以取勝的。紙上談兵,不把敵人放在眼裏。朱允炆決定削藩,黃子澄開始着手準備,他開始與兵部侍郎齊泰商量。齊泰一開始主張先對朱棣下手,因爲朱棣兵力最多,提前對他動手,佔據先機,給朱棣一個措手不及,但是黃子澄認爲朱棣勢大,先削弱起手足,這樣一來保險。最後兩人商量的結果就是先從軟柿子捏,從朱棣的弟弟周王開始。

建文帝一年時間連削五個藩王,看似力度之大,但卻是雷聲大雨點小,畢竟先被削藩的這五位對於朱允炆的皇位威脅不大。這種隔靴搔癢的方法,不能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反而因策略不當,錯失良機,反而爲朱棣起兵拖延了時間。

三錯良機

按照明朝的規定,新帝登基,各地藩王都要入朝恭賀,當時正值建文帝削藩局勢緊張之時,但是朱棣居然去京城恭賀了。朱棣本來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主要目標,自動送上門來。燕王朱棣入城以後,憑藉自己的皇叔的身份,昂首闊步,見了皇帝居然都不拜見,這樣的行爲自然會引起朝廷羣臣的不滿,然而主張削藩的齊泰和黃子澄居然被朱棣的舉止行爲鎮住了,一點脾氣都沒有,同樣建文帝也沒有采取任何的措施,居然讓燕王朱棣就這樣回去了。這樣的場景像不像鴻門宴裏的項羽,優柔寡斷,錯失這麼好的機會。本來可以兵不血刃的把藩王中威脅最大的朱棣拿下,居然又放跑了他。

四錯良機

朱棣從南京回來以後就向朝廷告病了,因爲馬上要到朱元璋逝世一週年的忌日。按照規定,各個藩王必須親自去掃墓,朱棣知道再去南京就凶多吉少了,不過他還是派他的三個兒子去了。朱棣其實也明白,三個兒子此去可能就再也回不來了。

果不其然,朱棣的三個兒子到了南京以後,齊泰向建文帝密奏,想要把其三人扣下作爲人質。這次又是黃子澄,他居然勸建文帝放朱棣三個兒子回去,理由是怕打草驚蛇。建文帝削藩都這麼明顯了,還有誰會不明白呢?這時候害怕打草驚蛇,實在可笑。建文帝也是一位沒有主見的君主,再三聽取意見以後,真的把朱棣三個兒子放回去了。真的不知道該爲建文帝說什麼好了,爲黃子澄說什麼好?

五錯良機

在成功削除五個藩王以後,開始準備對朱棣下手。首先建文帝命令心腹大將謝貴爲都指揮使,張昺爲北平布政使,偵查燕王府的動靜。建文帝同時也把北平外圍大軍進行調動,命令都督宋忠3萬人馬駐守開平,並且以御邊的名義把朱棣的精銳部隊全部調出,轉到宋忠麾下,並且還選派了得力將領練兵臨清和山海關,對於朱棣的採取的軍事行動,把燕王府層層包圍,一旦朱棣有任何動靜,隨時可以動手將其拿下。

當時朱棣的燕王府只剩下了800壯士,根本沒有資本與建文帝一戰。隨着建文帝削藩的不斷進行,燕王朱棣的不軌行爲也被建文帝察覺到,迅速集結人馬圍困燕王府。當時建文帝下了三條命令,前兩條是逮捕燕王的官署和裏應外合襲擊燕王府,第三條是命令北平都指揮使張信立刻逮捕燕王。

前兩條命令只是針對燕王府內人員,完全沒有涉及到燕王朱棣,重點是第三條逮捕燕王,奈何建文帝選擇的人出了問題,張信與朱棣交情甚好,就把要逮捕燕王的命令泄露給了燕王。雖然建文帝的人馬包圍了燕王府,但是他們接到的命令不是逮捕朱棣,領隊人員張昺和謝貴被騙進燕王府殺了,羣龍無首,再加上被派來的人都是朱棣舊部,見此情景,紛紛離去。朱棣趁機調動僅有的800人奪取了北平九門,北平城就落入了朱棣之手。建文帝提前安排宋忠的3萬到達居庸關非但不敢進兵,還後撤到了保懷來。朱棣幾乎沒有運用任何手段就把建文帝精心構建的防禦計劃瓦解了。這是建文帝最後一次兵不血刃機會,浪費了這次機會,那只有與朱棣兵戎相見,戰場上一決高下了。

建文帝先後有五次機會可以輕鬆“清除”朱棣,奈何都被錯過,這樣的機會都會錯過,戰場上還能夠取得勝利嗎?最終因接連錯失良機,建文帝被朱棣800人起家靖難推翻,可悲、可嘆啊!

歷史小課堂:朱棣起兵造反爲什麼叫靖難之役,因爲朱棣以誅殺齊泰、黃子澄爲名,誓師南伐,正式打出恭奉天命,消除朝中叛臣——“奉天靖難”的旗號。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爲歷史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