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官方報道,日本是全球收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每年有八萬多例的合法收養案例。

但和中國人有很大不同的是:中國人喜歡收養還不懂事的小孩子,甚至在收養的過程中不告知孩子是收養的,視同己出,培養感情。

日本人則傾向於收養二三十歲的年輕男性,據統計日本有有90%以上的被收養者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男性。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日本的很多成功人士、成功企業家都面臨一個令人頭疼的古老問題。那就是自己的兒子不爭氣,是個敗家子,不適合接自己的班。於是成人收養開始成爲一種商業發展策略,在今天的中上層日本社會越來越普遍。

例如日本一家非常成功的企業老闆想退休,但他的兒子不適合接管企業,如果強行接管,企業則面臨倒閉的危險。而此時恰好公司一位年輕高管,已經對公司做出了不小貢獻,很有前途、人品不錯,那麼這位老闆很有可能將他收養爲自己的兒子,讓他做公司的繼承人。

目前日本這種情況,不僅侷限於大型公司,很多中小型私企的老闆也慢慢加入收養兒子的行列

很多企業的老闆對對養子出身並無要求,只要其具備“讓公司發展更好”的能力,這對出身平平的養子來說可謂是實現人生大圓滿的捷徑。

相對於這種直接收養,更普遍收養形式是將養子和女婿合二爲一,也就是找個能力強的年輕人“嫁”給自己的女兒,順便給自己當兒子、掌管公司,稱爲“婿養子”(mukoyoshi,むこようし)。

這又同於我國的“入贅”。日本人若想婿養子的話,老闆要先與這名年輕人辦理收養手續,再把女兒嫁給“兒子”,當然,婿養子和這個家庭的聯繫更緊密

尤其是當如今日本出生率一直在下降,很多父母都只有一個女兒,更多的企業家傾向於找個婿養子。

但符合要求的年輕人也不是那麼好找的,因此爲企業介紹養子的中介服務就應運而生。

在這些中介平臺上,有很多願意成爲婿養子的、年輕有爲的男性,企圖通過做養子的方式改變自己的人生。

通過中介平臺與收養家庭配對成功後,養父母會對養子進行徹底的背景調查,覺得合適後會安排雙方見面,如果見面順利,就算“入贅”成功,隨後開始熟悉接管公司業務。

不過無論哪種收養方式,成爲養子意味着要放棄自己的姓氏。但對大多數日本人來說這並沒有太大心理負擔,因爲日本人有姓氏也不過一百多年,大多數人擁有姓氏也不過兩三代人。在明治維新前,只有士族與公家有姓氏,普通人家是沒有姓氏的。況且通過放棄自己姓氏能快速成功,對於很多日本人來說並不是一筆虧本的買賣。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業收養成年人有數量限制,如果自己家庭已經有了孩子,則最多隻能收養一個,如果沒有則可以收養兩個,這是爲了防止企業通過收養子來避稅。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約有10%的商業家族接班人已將控制權轉給了養子。

許多國際知名企業,如日本汽車公司豐田、松下電器的第二代掌門人,都是創始人的“婿養子”,鈴木公司創始人之後的三代掌門人也都是“婿養子”,佳能相機和和醬油公司Kikkoman同樣如此,還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家族企業——擁有1300多年曆史的Hoshi餐館,就按照婿養子的模式傳承了46代。

另外,日本著名女星廣末涼子的現任丈夫就是婿養子

原名伊豆淳,在和涼子結婚後,改名爲廣末淳。

對此,你怎麼看呢?

期待您的精彩點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