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茉莉媽咪育兒日記(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相信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在幼年時期和同齡人發生過爭執甚至動過手。

而說到“打架”,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喜歡欺負人,一言不合便動手打人,以暴力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有的孩子經常會扮演受欺負的角色,面對來自他人的“暴力”,常常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一味地沉默忍讓。

不僅是孩子的表現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存在截然不同的差異。一些父母甚至認爲打架是沒有教養的表現,同時另外一些父母則認爲不動手才更懦弱。

這兩種說法真的是正確的嗎?

01“懦弱”和“教養”其實只在一線之間,關鍵在於哪種情況

1)情況一:被打不還手是教養

在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如果對方年齡很小,不懂事,玩伴間的小打小鬧,或是因爲一些如搶玩具,話語不合等一些無關痛癢的小矛盾而受到對方的“攻擊”,這些“攻擊”也並沒有帶來影響,謙讓對方,不還手就是一種教養。

2)情況二:被打不還手是懦弱

如果一次或幾次的忍讓反而換來對方的變本加厲,一味的欺負,而且給自身的身體和心理都造成了嚴重的傷害,這時不反擊,不告訴老師家長,依然選擇受欺負,那麼這就是一種懦弱。!

02孩子受到欺負後不還手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父母需要注意

孩子的年齡還小,有時並不覺得自己受到了欺負,不明白還手的意義。孩子在當時被打感覺到疼,覺得委屈,但孩子並不會記仇,還是想着以後要一起玩。孩子在被欺負後反應不過來,他們的能力還處理不了發生的事情。孩子比較膽小,被欺負後感到害怕,不敢還手。

03針對這幾種原因,“被打”後到底該怎樣應對,父母要找到教育“平衡點”

鼓勵孩子睚眥必報,每次都用以牙還牙的方式解決問題,除了一時的痛快,對孩子的教育並無益處。還可能會讓孩子受傷,耗費感情精力,陷入被孤立的境地。

如果鼓勵孩子一味地退讓懦弱同樣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只會使欺凌者變本加厲,孩子受到更嚴重的傷害。孩子會逐漸失去對是非好惡的正確判斷,變得自卑,膽怯,遇事軟弱,缺少魄力。同樣不利於孩子成長。

不論孩子爲什麼被打,也不論孩子被打後的反應如何,作爲父母,都要對孩子進行教育,爲孩子的安全和成長負責。而教育要秉承的關鍵和原則,也是家長要找到的“平衡點”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安全,確保自己不受到傷害。”

聽到孩子被欺負,可以試試這麼做:

首先:保持冷靜,仔細聆聽,安撫情緒

有的父母一聽到孩子受欺負,不問三七二十一就要找打人者討個說法,還斥責孩子怎麼不知道還手,這樣不冷靜的做法不僅不能解決實質問題,還會對孩子的教育起到反效果。我們應該冷靜地瞭解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安撫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其次:詢問孩子希望自己怎樣處理

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去尋求孩子的意見,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任意妄爲,這樣不僅讓孩子得到了尊重,也有助於孩子與朋友間的相處,還鍛鍊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強調保護自己的重要性,決定“還手”還是忍讓

在類似事件的教育上,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強調: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先保證自己不受到傷害。在確保自己的安全後,孩子可以自行判斷是還手回擊。是跑開躲避,還是告訴老師家長,尋求幫助。孩子在慢慢長大,主動權和選擇權都應漸漸掌握在孩子手中。

告訴孩子: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但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

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表達出來。在受到欺負時,大聲地有底氣地告訴對方:你這樣做讓我很不高興,如果你再繼續這樣做,我就要還手了,或者我就要去告訴老師和爸爸媽媽了。

這樣,不僅體現了良好的教養,自己強大的氣場還會對對方形成震懾,避免以後再受到欺負。

你家的寶貝受到過欺負嗎?你又是怎樣應對的呢?快來分享你的經驗妙招。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