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御驾亲征去打狼,结果狼没打着,皇帝饭被狼叼走了,土木堡事变就这么无厘头,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大明帝国。

皇帝御驾亲征去打狼,结果狼没打着,皇帝饭被狼叼走了,土木堡事变就这么无厘头,却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大明帝国。

明英宗被蒙古瓦剌人强留喝羊奶,紫禁城皇位虚席,留给留守京城的官员们一个难题:要不要换个人做皇帝?换谁做皇帝?

01第一个问题:要不要换皇帝?

也先俘虏明英宗时,自己都不敢相信,一网下去竟然捞到了一条龙!这么贵重的物品不卖个好价钱,肯定不能撒手。能拿这玩意换啥呢?也先发懵了,没有先例呐,谁也没逮着过龙啊。金银财宝太俗气,大明江山有点大。

也先思来想去也想不出好主意,只能先把龙养在鱼塘里,找大明敲竹杠,能敲多少是多少,走一步看一步吧。

大明这边也发懵,一帮文人翻遍史书也找不到可以参考的先例。不过,瓦剌人会利用明英宗做什么,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为了不让皇帝成为瓦剌人敲诈的肉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肉票变成不值钱的臭肉,那就只能委屈明英宗由龙变成虫。

不过这事没那么简单,换皇帝不是做数学题,逻辑推理不管用,至少有以下障碍需要突破。

1.犯忌讳的事谁敢牵头?

大臣们换老婆的事没少干,在家里他们就是皇帝,到了大殿上只有趴着的份,君父君父,君等同于父,谁敢说换爹?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三日,明英宗“访问”瓦剌部,十八日,大明召开御前紧急会议。会议开了整整十天,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讨论是否需要迁都南京;二是集体当暴徒,活活殴打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和王山(两人是王振的亲信)。

换皇帝的议案在每个人的心里打转转,就是没人说出口!

谈迁都顶多是策略错误,打死马顺表明了同仇敌忾的态度,政治路线正确。一帮老狐狸,绝不做容易落下把柄的事。

朝堂里大臣们较着劲憋屁,那边瓦剌人抬着明英宗,开始扣关。边关将士们更懵,放他们进来丢失城池,不放他们进来,皇帝在人家手里。犹犹豫豫间,被瓦剌人连破数关,直奔京师。

再憋下去,大明就彻底散架了。终于由吏部尚书王文牵头,于谦等人共同参与,向孙太后提出:咱们换个人坐龙椅吧。

2.能不能搬得动旧势力?

孙太后就是换皇帝的最大障碍。别信影视剧里的特定情节,孙老太就是个小女人,谈不上政治家,私心很重。她只有明英宗这么一个儿子,好容易熬了多年,熬死了太皇太后张氏,还没享受到儿子亲政的阳光雨露,怎么会轻而易举地自觉下台。

本来她还可以凭借旧势力,抵御住大臣们换皇帝的心思,结果大臣们很暴力地殴打死马顺,吓住了旧党。老孙太太也画魂,文官急眼了也咬人,况且她也拿不出好办法。

大臣们为何憋了十天,才由名不见经传的王文、于谦领衔出头呢?因为文官集团的首领“三杨”都不在世了,朝中没有镇得住的领袖。况且土木堡事变,把很多重臣同时葬送在战场了。比如靖难之役的老臣张辅,内阁阁臣曹鼎、张益,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

所以,只能“猴行虎职”,跟孙太后较劲。

3.换皇帝能不能解决问题?

最关键的是,没有人能保证,换了皇帝就能度过危机。土木堡之变,除了折进去五十多位骨干重臣,还搭进去大明五十多万大军,包括朱棣创建的最精锐的三大营。

没了军队的保障,跟整天啃牛羊肉的蒙古人比牙齿,岂不是大笑话?所以,聪明的官员们不等朝廷决议,就开始悄悄地收拾细软,将家人送往南京,打个提前量,等自己拔腿的时候好轻装上阵。

所以,换皇帝有点像输红了眼的赌徒,压上命最后再搏一把,看客们的心都跳到嗓子眼了。

02第二个问题:换谁做皇帝?

有人自愿站出来当冤大头赌一把,自己权当看客呗。所以,反对声很弱。那么换谁呢?人选其实不止朱祁钰一人,当然他是最有优势的一位。

1.郕王朱祁钰

宣宗朱瞻基子嗣不旺,除了明英宗朱祁镇外,郕王朱祁钰是他仅有的儿子。朱祁镇亲征瓦剌前,授予郕王监国的权力。本来这只是例行公事,以防不测,就像坐飞机前买了份保险。哪知朱祁镇衰到家了,竟然真的不测了,监国这份保单,瞬间升值。

朱祁钰相对其他候选人有几个优势:其一他是皇帝的亲弟弟,先帝仅有的两个儿子之一;其二他如今的身份是监国;其三他已成年。

朱祁钰最大的劣势,就是孙太后不喜欢他,不愿意他即位。

2.太子朱见深

如果朱见深成年的话,朱祁钰所有的优势都不复存在,朱见深即位唯一的障碍就是年龄太小,那一年他还不满两周岁。明英宗亲征时,都没来得及册封太子,是孙老太太不甘心,在拥立朱祁钰之前,先册立了孙子做太子,故意给朱祁钰设置一个门槛。

3.襄王朱瞻墡

很多人没注意到,还有一个人躲在身后,差点坐上皇位。此人叫朱瞻墡,襄王,明宣宗的同母弟弟。

朱瞻墡一辈子三次跟皇位扯上关系,第一次是在哥哥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时。那时候明英宗才七岁,皇太后张氏又是朱瞻墡的亲妈,所以,大臣们有一股势力,主张襄王即位。但是,张氏最终还是没狠下心让朱瞻基泉下不宁,立了他的儿子朱祁镇。

这一次,孙太后主动向小叔子示好,令他来京商议即位之事。当然,朱瞻墡也有弱势,一是从法理上不占优势,大臣们不大赞成;二是朱瞻墡懂得自保,拒绝接受皇位。

朱瞻墡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拥立太子朱见深,由郕王监国。

三个候选人,各有长短,难分高下。当然,这背后都是扯不清的利益冲突。

首先是孙太后的私心毕露。对更换皇帝她是一百个不愿意,被迫接受,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的地位不能受到挑战。朱祁钰的母亲吴氏当时还在世,朱祁钰一旦登基,吴氏必然抬高地位,受损的就是自己。

私欲膨胀之下,她竟然宁可将皇位送给小叔子,所谓“宁与外邦不与家贼”的狭隘暴露无遗。好在朱瞻墡没有野心,否则朱瞻墡来到京城参与夺嫡,就是一场轩然大波,也不用瓦剌人来打了,大明自己就打散架了。

可以说,朱瞻墡的自律,阻止了一场内乱,也让孙老太不至于背上千古骂名。

不过,她并不甘心,提出先册立朱见深为太子,在拥立朱祁钰为帝。这个小动作等于明确告诉天下,你朱祁钰只是替朱祁镇看家护院的临时工。

这个想法太自私,既然你觉得你孙子行,那就让你孙子上呗?明知孙子在这种大难之前,承担不起来责任,把锅甩给别人,又想着将来受益的时候,怎么一脚踢开人家。

难怪蔡东藩说孙太后“性情狡黠”,王夫之更是对她破口大骂。

其次大臣们左右为难。按照法理,应该拥立朱见深,假如“三杨”还在世,这个方案肯定会毫无疑义地通过。可问题是,随着“三杨”的离世,和一干重臣殒身土木堡,没了担大梁的重臣。

在这种状况下,谁挑头资历都不够,都不足以压得住阵脚。皇权就显得非常重要,倘若皇帝是朱见深,可以预见,未来朝堂就会演变为朝廷派系斗争。于谦一个小小的兵部左侍郎,凭什么能够左右大局,承担起保卫京城的责任?景泰帝朱祁钰的力挺!

所以,选择朱祁钰是王文、于谦等人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需要皇帝的支持,需要一位能压得住阵脚的皇帝。

可是如此一来,必然得罪孙太后,也必然给自己留下隐患。

03第三个问题:倒霉的为何是于谦?

于谦的下场是历史悲剧,从他谏言改立皇帝那一天起,这个结果就注定,因为他只看到了“政”,没看到“治”。

于谦一辈子心系社稷,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政务上,心无杂念,所以,当别人目障时,他总能做出最利于国家的决断。可是他从来不善谋身,不会审视自己个人的处境,更不谋个人进退,所以,他必然会被让政客们倾轧。

“夺门事变”当日,钟声传来,景泰帝朱祁钰竟然惊问:是谁,于谦吗?侍从说是太上皇,景泰帝默然说:哥哥做皇帝,挺好的。

这一段细节清晰表明,于谦从来不是景泰帝的真心腹,他一直提防着于谦,有一点风吹草动,便认为可能是于谦作乱。

不知道于谦听到这个消息,有没有心里滴血!

为了国家安危,于谦冒天下之大不韪,捧朱祁钰登基,为了人伦道义,他又坚持迎太上皇回国。别人是两面光滑,他尽做两面不讨好的事,难怪明英宗恨他,明代宗又提防他。

历史总是那样,把现实留给了政客,把千古留给了柱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