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是世人皆知的基本国策,通过倡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来控制人口,有效缓解了我国资源环境的压力,对国家的复兴崛起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

而这一国策的制定深受马寅初《新人口论》的理论影响,但在今日受到众人肯定的专著,在几十年前却给马寅初带来了无数波折磨难。这样一个人,这样一本书,曾跌入谷底,也曾被捧上神坛,曾饱受赞誉,也曾被诟病批判。

生于1882年,卒于1982年,马寅初的百岁人生,是整整一个世纪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就让我们一同来回顾。

怀抱理想,远赴重洋的求学路

马寅初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浦口镇,家里开了一个酿造黄酒的小作坊,也算富足。马寅初本是在当地的私塾接受传统教育,但自小的聪颖通透让他喜爱学习探索新的知识和观点,在维新思想传入浙江后,马寅初深受震动,感到旧式的教育已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故而他一心希望去上海开阔眼界,接受新式教育,学习更先进的知识。

然而马寅初的父亲却认为儿子“天马行空”般的想法十分不切合实际,旧式传统思想的作用下,父亲一心只想让马寅初读满几年书后安安稳稳地继承酒坊,过上衣食无忧的简单生活便好。

两种思想激烈碰撞,也许是被马寅初的坚持所打动,也许是听从了好友的劝说,父亲最终还是妥协了,安逸的生活没有捆绑住马寅初的脚步,他如愿来到上海的教会学校求学,可见他的志向和未来注定不是当一个小小的酒坊老板。

在马寅初刚步入青年时代时,实业救国是当时的风潮,热血爱国的马寅初也怀抱这个信念,希望可尽自己的一份力挽救逐渐衰颓的国家,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他选择考取北洋大学的矿冶系继续进修,在北洋大学读书期间,马寅初依旧勤奋刻苦,加之其头脑极好,自然成绩优异备受瞩目,因此被学校选拔挑中赴美国留学,在世界名校耶鲁大学继续学习矿冶

但来到美国,见识了这个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作风后,随着视野的开阔和知识储备的扩张,马寅初深感仅凭实业无法救国,国家已在危急关头,整体经济萎靡糟乱,在此情境下,经济学才更具价值。

坚定信念后,他毫不犹豫地换选了专业,苦研经济学,并先后于耶鲁大学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马寅初在美时成绩依旧十分优异,他的导师一直希望他能留在美国任教并继续辅助自己进行研究工作,在他面前摆着优渥诱人的未来,留在美国无疑会让他生活无忧能够继续潜心钻研,但面对当时积弱贫瘠的祖国,他毅然放弃这个机会,选择回国,希望自己能为祖国的经济改革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聪颖智慧,敏而好学,并怀抱理想,热血向上。他对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有着深深的热爱和担忧,这仿佛注定了他的一生该是怎样的故事。

刚正无畏、热血激昂的爱国学者

回国后,马寅初看到国内军阀割据混战、百姓饱受疾苦的境况深感痛心,他不愿与这样的政府为伍,他发誓自己“一不做官、二不发财”,只是希望能继续传递自己的所学所感,让更多的国人能学有所成,故而他放弃了走仕途之路,而是选择教书育人,去了北京大学从事经济学相关的教学工作。

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长期间,十分欣赏这个有理想有抱负专业又奋进的青年马寅初,两人的理念也十分契合,北大在此期间也因蔡元培的执掌改造逐步破除腐朽,兼容并蓄学术水平逐渐提升,为成为如今的世界知名学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好景不长,社会的动荡打破了短暂的安稳,张作霖执掌的奉系军阀占领北京,不仅李大钊等教授无辜被害,连北京大学也被封锁取消,黑暗的时局让蔡元培愤而离京,来到杭州投奔国民政府,马寅初也至杭州工作,并时刻不忘继续宣扬北大精神。

后来南京政府成立,马寅初便后转至南京任职。在政府工作的马寅初并没有被当时纸醉金迷的腐败常态所侵蚀,他仍旧一心为国,一心为民,心中的热血与理想依旧高昂。

左一马寅初

在九一八事变后,面对被侵略的祖国,他奔走疾呼,痛斥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大胆揭露四大家族发国难财的无耻行径,引发了广泛的影响。他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公开演讲。

面对这样一个大胆而又有影响力的“刺头”,蒋介石起初是想用怀柔政策拉拢,要支走马寅初派他去美国考察,但马寅初不为所动,直接拒绝了,仍旧在各处演讲呼喊,这彻底激怒了蒋介石,他下令直接逮捕了马寅初,将其囚在重庆的监狱中。

周总理十分欣赏爱国热血,敢于针砭时弊的马寅初,在得知他被捕后便动用各方手段奋力营救,同时马寅初在美国从政的同学也给蒋介石方面施压,几番拉锯后,迫于舆论及各方压力,蒋介石被迫明面上释放了马寅初,但暗地却仍将他软禁于家中。

但权力的压迫并没有击垮马寅初,这人身自由受限的时光却成了他创作的良机,笔耕不辍,硬是在此期间,写成了《经济学概论》、《通货新论》两部著作。周总理也在此期间继续与马寅初保持着联络。

内战爆发后,早已与国民党决裂的马寅初继续斗争抗议,为保护其人身安全,在我党地下组织的掩护下,马寅初顺利逃离国民党的控制范围,重回阔别多年的北京,重访他深爱的北京大学。

在新中国成立后,几经调任,马寅初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北京大学,并就任校长一职,这时他已步入老年,这或许是他人生中最快意心安的时光吧。他的中青年时光接连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内战,但他从未妥协从未躲藏,仍是尽全力为国为民呼喊抗争,仍旧全力传授自己的所学,希望能挽救这国家万一。

《新人口论》的伤痛过往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但马寅初却对此次的普查结果抱有异议,在他看来不够严谨的统计方法必然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求证真实数据,他继续去各地走访调查,虽然见到百姓的生计已有改善,但高速的人口增长却令他感到深深的忧虑,若再不加以控制,国家的资源压力加剧,负担愈发沉重,不仅会阻碍后续的发展进程,长此以往,恐怕连老百姓穿衣吃饭的基本需求都会难以满足。

历时三年的研究后,他将自己的成果编纂汇总成了《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并在人大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在当时受到了主席和总理的赞赏。他还就自己的理论在北京大学进行演讲宣传,并据此继续细化撰写成了《新人口论》这一专著。

本是一部理论专业,为国为民的作品,却不成想竟也成了让他受到了无理批判的导火索。他的观点起先也曾受到过质疑,但马寅初仍旧以专业基础为依据坚持自我,原本只是学术上的的争议,但这落到了康生的眼中,这个惯会给人扣帽子的老手将马寅初当作了自己仕途的垫脚石,在康生的煽动下,马寅初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批判,即使在自己任校长的北京大学中也爆发了许多对他的反对声音。

在莫名的围攻中,马寅初并未妥协,仍旧据理力争,但一个老人的力量终究有限,这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批判之声还是压垮了马寅初,他血压飙升住进了医院,并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

此后的马寅初元气大伤,先是一条腿瘫痪,后又不幸罹患直肠癌,这时他已90岁高龄,经手术后,竟是完全瘫痪。

1979年,马寅初终于被平反,并担任北大的名誉校长,而这时他已97岁.

又三年后,百岁高龄的他溘然长逝,彻底与这个世界挥手作别。

这部《新人口论》曾带给马寅初无数的磋磨苦难,但在今日再看,其中学术价值和必要性已然得到了肯定。只能说世事无常,在不同的时代眼光下,很多事情便已大不相同。

家庭生活的争议

即使在今天,很多人仍会以马寅初的家庭生活对其加以诟病和讽刺,他们调笑马寅初自己有八个子女,却在号召控制人口,少生优生,岂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但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这还要从头讲起。

马寅初有一妻一妾,他的妻子张团妹是年少时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迎娶的。张团妹大字不识一个,但人却很是贤惠忠厚。

马寅初并没有嫌弃这个妻子,两人也算相敬如宾,先后有了四个孩子,但可惜大儿子在不满周岁时便意外夭折,而剩下的三个都是女儿。那时还是传宗接代的旧思想,张团妹自觉人到中年没有儿子,觉得很是遗憾也很是对不起自己的丈夫,便劝其纳妾。

马寅初便因此娶了王仲贞做妾室,王仲贞也是老家嵊县人,比马寅初小22岁,王仲贞度过小学,有些文化。

马寅初的两位夫人应该都是忠厚良善的人,所以彼此相处得很好,同吃同住并无隔阂不快,还常常一同散步遛弯,家庭氛围很是融洽,王仲贞婚后也为马寅初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算下来,马寅初正常长大的孩子一共有七个。

但马寅初的婚姻和子女实际都是源于封建时代的思维与烙印,这是他提出观点前的既成事实,我们不应以此苛责一个全心为民的学者,他从未赞同强制流产,他提出的控制人口只是为了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让国家能够减轻压力,更平稳地发展复兴。他的子女数量与他的理论之间并没有矛盾。

百岁人生,有过灿烂有过灰暗,有过振臂高呼有过退隐黯淡,有过一呼百应有过万人批判,这注定是传奇而瑰丽的一生,2019年,马寅初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个人,这是在告诉现在的我们,不要忘记他,不要忘记这个为国家奋斗过的人。

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也许很多人还在误解他,就请重新再看看他吧。

文|吃瓜得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