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是世人皆知的基本國策,通過倡導晚婚晚育、少生優生來控制人口,有效緩解了我國資源環境的壓力,對國家的復興崛起有着積極正面的作用。

而這一國策的制定深受馬寅初《新人口論》的理論影響,但在今日受到衆人肯定的專著,在幾十年前卻給馬寅初帶來了無數波折磨難。這樣一個人,這樣一本書,曾跌入谷底,也曾被捧上神壇,曾飽受讚譽,也曾被詬病批判。

生於1882年,卒於1982年,馬寅初的百歲人生,是整整一個世紀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就讓我們一同來回顧。

懷抱理想,遠赴重洋的求學路

馬寅初出生於浙江省嵊縣浦口鎮,家裏開了一個釀造黃酒的小作坊,也算富足。馬寅初本是在當地的私塾接受傳統教育,但自小的聰穎通透讓他喜愛學習探索新的知識和觀點,在維新思想傳入浙江後,馬寅初深受震動,感到舊式的教育已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故而他一心希望去上海開闊眼界,接受新式教育,學習更先進的知識。

然而馬寅初的父親卻認爲兒子“天馬行空”般的想法十分不切合實際,舊式傳統思想的作用下,父親一心只想讓馬寅初讀滿幾年書後安安穩穩地繼承酒坊,過上衣食無憂的簡單生活便好。

兩種思想激烈碰撞,也許是被馬寅初的堅持所打動,也許是聽從了好友的勸說,父親最終還是妥協了,安逸的生活沒有捆綁住馬寅初的腳步,他如願來到上海的教會學校求學,可見他的志向和未來註定不是當一個小小的酒坊老闆。

在馬寅初剛步入青年時代時,實業救國是當時的風潮,熱血愛國的馬寅初也懷抱這個信念,希望可儘自己的一份力挽救逐漸衰頹的國家,在這個目標的影響下,他選擇考取北洋大學的礦冶系繼續進修,在北洋大學讀書期間,馬寅初依舊勤奮刻苦,加之其頭腦極好,自然成績優異備受矚目,因此被學校選拔挑中赴美國留學,在世界名校耶魯大學繼續學習礦冶

但來到美國,見識了這個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作風后,隨着視野的開闊和知識儲備的擴張,馬寅初深感僅憑實業無法救國,國家已在危急關頭,整體經濟萎靡糟亂,在此情境下,經濟學才更具價值。

堅定信念後,他毫不猶豫地換選了專業,苦研經濟學,並先後於耶魯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馬寅初在美時成績依舊十分優異,他的導師一直希望他能留在美國任教並繼續輔助自己進行研究工作,在他面前擺着優渥誘人的未來,留在美國無疑會讓他生活無憂能夠繼續潛心鑽研,但面對當時積弱貧瘠的祖國,他毅然放棄這個機會,選擇回國,希望自己能爲祖國的經濟改革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聰穎智慧,敏而好學,並懷抱理想,熱血向上。他對祖國的土地和人民有着深深的熱愛和擔憂,這彷彿註定了他的一生該是怎樣的故事。

剛正無畏、熱血激昂的愛國學者

回國後,馬寅初看到國內軍閥割據混戰、百姓飽受疾苦的境況深感痛心,他不願與這樣的政府爲伍,他發誓自己“一不做官、二不發財”,只是希望能繼續傳遞自己的所學所感,讓更多的國人能學有所成,故而他放棄了走仕途之路,而是選擇教書育人,去了北京大學從事經濟學相關的教學工作。

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長期間,十分欣賞這個有理想有抱負專業又奮進的青年馬寅初,兩人的理念也十分契合,北大在此期間也因蔡元培的執掌改造逐步破除腐朽,兼容幷蓄學術水平逐漸提升,爲成爲如今的世界知名學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好景不長,社會的動盪打破了短暫的安穩,張作霖執掌的奉系軍閥佔領北京,不僅李大釗等教授無辜被害,連北京大學也被封鎖取消,黑暗的時局讓蔡元培憤而離京,來到杭州投奔國民政府,馬寅初也至杭州工作,並時刻不忘繼續宣揚北大精神。

後來南京政府成立,馬寅初便後轉至南京任職。在政府工作的馬寅初並沒有被當時紙醉金迷的腐敗常態所侵蝕,他仍舊一心爲國,一心爲民,心中的熱血與理想依舊高昂。

左一馬寅初

在九一八事變後,面對被侵略的祖國,他奔走疾呼,痛斥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大膽揭露四大家族發國難財的無恥行徑,引發了廣泛的影響。他甚至不顧生命危險,公開演講。

面對這樣一個大膽而又有影響力的“刺頭”,蔣介石起初是想用懷柔政策拉攏,要支走馬寅初派他去美國考察,但馬寅初不爲所動,直接拒絕了,仍舊在各處演講呼喊,這徹底激怒了蔣介石,他下令直接逮捕了馬寅初,將其囚在重慶的監獄中。

周總理十分欣賞愛國熱血,敢於鍼砭時弊的馬寅初,在得知他被捕後便動用各方手段奮力營救,同時馬寅初在美國從政的同學也給蔣介石方面施壓,幾番拉鋸後,迫於輿論及各方壓力,蔣介石被迫明面上釋放了馬寅初,但暗地卻仍將他軟禁於家中。

但權力的壓迫並沒有擊垮馬寅初,這人身自由受限的時光卻成了他創作的良機,筆耕不輟,硬是在此期間,寫成了《經濟學概論》、《通貨新論》兩部著作。周總理也在此期間繼續與馬寅初保持着聯絡。

內戰爆發後,早已與國民黨決裂的馬寅初繼續鬥爭抗議,爲保護其人身安全,在我黨地下組織的掩護下,馬寅初順利逃離國民黨的控制範圍,重回闊別多年的北京,重訪他深愛的北京大學。

在新中國成立後,幾經調任,馬寅初終於回到了心心念唸的北京大學,並就任校長一職,這時他已步入老年,這或許是他人生中最快意心安的時光吧。他的中青年時光接連經歷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內戰,但他從未妥協從未躲藏,仍是盡全力爲國爲民呼喊抗爭,仍舊全力傳授自己的所學,希望能挽救這國家萬一。

《新人口論》的傷痛過往

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但馬寅初卻對此次的普查結果抱有異議,在他看來不夠嚴謹的統計方法必然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爲求證真實數據,他繼續去各地走訪調查,雖然見到百姓的生計已有改善,但高速的人口增長卻令他感到深深的憂慮,若再不加以控制,國家的資源壓力加劇,負擔愈發沉重,不僅會阻礙後續的發展進程,長此以往,恐怕連老百姓穿衣喫飯的基本需求都會難以滿足。

歷時三年的研究後,他將自己的成果編纂彙總成了《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一文,並在人大會議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在當時受到了主席和總理的讚賞。他還就自己的理論在北京大學進行演講宣傳,並據此繼續細化撰寫成了《新人口論》這一專著。

本是一部理論專業,爲國爲民的作品,卻不成想竟也成了讓他受到了無理批判的導火索。他的觀點起先也曾受到過質疑,但馬寅初仍舊以專業基礎爲依據堅持自我,原本只是學術上的的爭議,但這落到了康生的眼中,這個慣會給人扣帽子的老手將馬寅初當作了自己仕途的墊腳石,在康生的煽動下,馬寅初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批判,即使在自己任校長的北京大學中也爆發了許多對他的反對聲音。

在莫名的圍攻中,馬寅初並未妥協,仍舊據理力爭,但一個老人的力量終究有限,這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和批判之聲還是壓垮了馬寅初,他血壓飆升住進了醫院,並被迫辭去了北京大學校長的職務。

此後的馬寅初元氣大傷,先是一條腿癱瘓,後又不幸罹患直腸癌,這時他已90歲高齡,經手術後,竟是完全癱瘓。

1979年,馬寅初終於被平反,並擔任北大的名譽校長,而這時他已97歲.

又三年後,百歲高齡的他溘然長逝,徹底與這個世界揮手作別。

這部《新人口論》曾帶給馬寅初無數的磋磨苦難,但在今日再看,其中學術價值和必要性已然得到了肯定。只能說世事無常,在不同的時代眼光下,很多事情便已大不相同。

家庭生活的爭議

即使在今天,很多人仍會以馬寅初的家庭生活對其加以詬病和諷刺,他們調笑馬寅初自己有八個子女,卻在號召控制人口,少生優生,豈不是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但我並不贊同這個觀點,這還要從頭講起。

馬寅初有一妻一妾,他的妻子張團妹是年少時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迎娶的。張團妹大字不識一個,但人卻很是賢惠忠厚。

馬寅初並沒有嫌棄這個妻子,兩人也算相敬如賓,先後有了四個孩子,但可惜大兒子在不滿週歲時便意外夭折,而剩下的三個都是女兒。那時還是傳宗接代的舊思想,張團妹自覺人到中年沒有兒子,覺得很是遺憾也很是對不起自己的丈夫,便勸其納妾。

馬寅初便因此娶了王仲貞做妾室,王仲貞也是老家嵊縣人,比馬寅初小22歲,王仲貞度過小學,有些文化。

馬寅初的兩位夫人應該都是忠厚良善的人,所以彼此相處得很好,同喫同住並無隔閡不快,還常常一同散步遛彎,家庭氛圍很是融洽,王仲貞婚後也爲馬寅初生下了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算下來,馬寅初正常長大的孩子一共有七個。

但馬寅初的婚姻和子女實際都是源於封建時代的思維與烙印,這是他提出觀點前的既成事實,我們不應以此苛責一個全心爲民的學者,他從未贊同強制流產,他提出的控制人口只是爲了從長遠的角度出發,讓國家能夠減輕壓力,更平穩地發展復興。他的子女數量與他的理論之間並沒有矛盾。

百歲人生,有過燦爛有過灰暗,有過振臂高呼有過退隱黯淡,有過一呼百應有過萬人批判,這注定是傳奇而瑰麗的一生,2019年,馬寅初被評爲“最美奮鬥者”個人,這是在告訴現在的我們,不要忘記他,不要忘記這個爲國家奮鬥過的人。

也許很多人並不瞭解他,也許很多人還在誤解他,就請重新再看看他吧。

文|喫瓜得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