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丰裕里更新改造,落实细化“建筑可以阅读、弄堂适合漫步、社区始终有温度”的内涵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风貌保护区,衡复历史风貌区在黄浦区域范围内占了近1/3,区域内的居住类建筑和公共建筑都具有非常大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如何精细化地管理好这些老建筑,保留住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如何为居住在此的居民提升生活品质,打造风貌保护区城市“微更新”样板?

近三年来,黄浦不断推进深化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整治实施工作,风貌区内房屋修缮有序推进,风貌街坊整体提升,红色资源有效激活,街区面貌全面改善。南昌路74弄、南昌路100弄、南昌路168弄微更新,以及西成里、丰裕里风貌保护等都成为了城市保留、保护、更新样板。

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传承建筑历史风貌

南昌路100弄(老渔阳里)2号,曾经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这幢建造于1912年,二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石库门旧式里弄住宅,在精心保护修缮下,如今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韵味,并于8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如何做到保留原始韵味?负责此次维修的永业集团陈岗房屋修缮工作室,在坚守修旧如旧的原则下,精益求精地“抠”好每一处细节。如,旧址外部有一面平缝清水砖墙面,上面有着金山石门框与雕花门头。但经过多年更迭,一次次地房屋修补,外墙早就变了颜色,门框与门头也看不出原样。陈岗房屋修缮工作室的袁彬告诉记者,他们结合历史图片与文字以进行了复原。光这段“貌不惊人”的平缝清水砖墙面,他们就做了8个样本,从砖面色调、砖缝粗细、样式变化到修补痕迹,均略有不同,三次邀请上海的文保专家组实地鉴定,反复求证,以还原历史原貌。最后,在老建筑修缮专家与周边居民的反复比较、讨论下,才确定了现在的样子。

正是在这样一种“苛求”极致的情况下,南昌路100弄2号的石库门旧式里弄原貌,才得以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

事实上,在衡复历史风貌区内,这样的原汁原味保护性修缮比比皆是。2018年起,瑞金二路街道沿南昌路由东向西开展推进式保护修缮工程,陆续启动了南昌路26街坊、74弄、100弄(新青年编辑部)、110弄(上海别墅)、136弄、168弄、212弄等以及绍兴路18弄(金谷邨)优秀历史建筑的综合修缮工作,总计修缮建筑面积达13.4万平方米,受益居民4000户。

而在淮海中路街道,一大批历史建筑也有了“新生机”。近3年来,复兴中路468-478号、复兴中路514号、重庆南路179弄9号、10号,重庆南路181号等历史建筑都进行了立面整修,铲除外立面涂料8000余平方米全部恢复鹅卵石墙面、完成300余平米房屋顶翻修、拆除违法建筑7处、修补门窗150余扇、内移外部管线、更换雨棚、安装空调挡板,让被历史尘埃与生活琐碎遮掩住本真的老建筑露出原本模样。

民生为重:保护好房子,更要保护好居住人

在衡复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修缮中,“宜居”的概念始终贯穿全过程。

建于1928年的丰裕里,地处衡复风貌区5号地块,属于二级旧里。这一带,文化底蕴浓厚,诗人艾青于1932年回国后就居住在这里的4号楼,画家陶冷月在98号楼一住就是42年,并将住处命名为“风雨楼”;这一带,地理位置优越,与巴黎公寓、松韵小区相连,同属41街坊板块,毗邻思南公馆、新天地、重庆公寓等知名地标。

近年来,淮海中路街道聚焦城市更新,对丰裕里既做“减法”,也做“加法”——通过综合整治,拆除附着在建筑上的各类违法搭建,整治各类外露管线;清洗复原石库门建筑的门头、外立面,还原建筑本真,并在公共空间上做文章,落实细化“建筑可以阅读、弄堂适合漫步、社区始终有温度”的内涵。

此次丰裕里更新改造,聚焦民生保障类、环境改善类、小区安全类40个项目,完成路面翻修2050平方米、更换窨井盖400多个;改造公共厨房5处;拆除破旧水斗30余个、更换大理石水斗115个、更换雨棚120套;更换入户门122扇、更换小区铁门5扇……

拆除“蛛网”:全市首个架空线落地小区完成

从西成里马当路大门到淡水路后门,有一条200米来长、4米来宽的弄堂马路,居民们给这条路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幸福大道。

而两年前,“幸福大道”还是另一番模样——斑驳的石库门外墙,坑坑洼洼的路面,到处晾晒的衣裳,蛛网般的架空线,不堪重负摇摇欲坠的线箱……可是如今,干净的清水墙面,平整的石板路,家门口的可移动小花坛,抬头就是蓝天白云……西成里的架空线落地工程,成为了上海首个实现架空线落地的石库门小区。

西成里“落地工程”面临三大难题——弄堂狭窄,主弄堂最宽不过5米,支弄堂不足1米,地下燃气管、下水道、自来水管密布,开挖难度高;弱电管线数量多,光网络用户就达1600余户,公共部位局促,内部布线协调难度极大;部分居民持反对意见,或担心影响线路使用,或担心晾晒不便,或担心破坏室内装修。

解决这“三大难题”,在技术之外,街道尽最大努力争取居民的理解支持。街道、居委多次召开社区座谈会,上门发放问卷,反复听取意见。最终,居民同意改造。那边,街道协调区建管委、区房管局现场勘察,规划引领、应改尽改,合理布局、精准切割。这边,西成居委会同施工队,逐点逐户设计,做到一点一方案,一户一策略,确保新老线路精准切割,不发生一起错接漏接。

如今,居民走出家门,站在“幸福大道”上,抬头看看,蓝天白云,没有了“蜘蛛网”的西成里,真好看。想想这一两年里,在“幸福大道”上发生了多少事,从坑坑洼洼到平平整整,从脏乱差到干净整洁,从破破烂烂到焕然一新,所有以前以为不可能发生的改变,都发生了。“居民们说,要依法自治,让西成里持续好下去,人人都有幸福感!”西成里居委会主任戴瑾说。

共治共赢:让老旧小区改好更“管”好

在衡复历史风貌区,经历过一系列的环境整治、房屋修缮、小区微更新、适老化改造后,如何让这些老式小区环境常态化、管理长效化?

黄浦探索实施“自治家园”基层社区治理模式,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通过管理权利适度让权,建立居民自治为主的议事大会及公房代表参与的执委会工作架构,使居民有了监督权和发言权,长效常态管理基础更加扎实,并同步成立党组织,实现党建引领、政府管理和居民自治同向发力。

比如在西成居民区,弄堂新增了许多绿化,一些爱好种花的居民看在眼里,跃跃欲试,想参与小区的绿化养护。为了更好地激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爱绿护绿,在西成居民区“零距离家园”理事会上,理事会成员提出了由居民自行参与美化居民区环境的想法,以及组织护绿团队的项目建议,并通过此项目成立了一支10人左右的居民绿植维护自愿者队伍,承担辖区绿化的日常巡视、养护、监管任务,养护内容包括去除枯死植株、病虫害防治、浇灌、施肥、除草等。通过护绿志愿者的宣传,引导社区居民积极维护小区绿化和参与社区自治,营造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