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和孩子在舞台上充分互动

每年4月,是被称为“大鲸鱼”的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最具特殊意义的时期。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大鲸鱼”都会准备好精彩的演出,邀请一群特殊儿童走进剧场,同他们交换内心的勇气。因为疫情,这场约定不得不推迟。日前,“大鲸鱼”终于迎来了这群观众。《暴风雨也不怕》(中文版)已首次在“大鲸鱼”剧场对外公演,另一部特殊儿童沉浸式戏剧《可爱的农庄》(中文版)也将要在本周末推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这两部剧都以免费预约的形式组织观众。

限定每场6名儿童观众

2年前,记者曾在儿童艺术剧场观看来自英国班布洛剧团《暴风雨也不怕》和《可爱的农庄》的演出,每场演出限6名儿童观众,3名外籍演员和1名中国演员。基于沉浸式戏剧的演出要求,班布洛剧团限定每场观众为6个特殊儿童家庭,以便把握特殊孩子的不同特点。沉浸式戏剧不同于常见的有明确舞台和观众界限的戏剧演出,儿童观众与舞台不再分离。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和孩子能够在舞台上充分互动,每个孩子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在舞台上可以笑、可以跳、可以走动。

正式演出前,班布洛剧团的艺术总监克里斯托弗·戴维斯会与观众充分交流,让他们对于表演内容和形式有一定了解,也请家长放松下来。因为这样的演出,不仅对于孩子来说是第一次,对于家长也是前所未有的体验。

当时在演出中,有一位小朋友因为道具而受到了惊吓,他直接趴到演员身上。看着人高马大的儿子把女演员压着一动不动,家长一度想起身将小朋友拉开,但被工作人员制止了。只见演员轻声慢语地与小男孩沟通,安抚他的情绪,最终小朋友慢慢站起来回到座位上。

“小朋友做自己就可以了,愿意参加最好,观察也可以。”每次演出前,克里斯托弗·戴维斯都会重复他说过千百遍的话,在他看来,“万一有特殊情况发生,希望家长和工作人员不要紧张,演员会在第一时间处理好,用即兴表演的方式自然地去解决,并把控好场面,让演出顺利完成。”这么说的底气在于班布洛这个创建于1994年的剧团,26年来坚持做一件事,就是为特殊儿童创作属于他们的专属戏剧。当“大鲸鱼”第一次在爱丁堡与他们相遇时,便下定决心,要把这个充满爱的演出带到中国。于是这个剧团第一次走出了欧洲,坐标定位在了中国上海的“大鲸鱼”。

本土化打造更易理解

在每年邀请班布洛剧团前来演出的同时,为了让公益戏剧能更好地传播,儿童艺术剧场开始了《可爱的农庄》和《暴风雨也不怕》两部戏剧的本土化打造。

《可爱的农庄》中文版是由中国福利会发起、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打造“海星之愿”本土化计划迈出第一步。报名参演的既有来自戏剧院校的专业演员,也有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工作者。剧场邀请克里斯托弗·戴维斯开授大师班课程,并从近百名学员中筛选了8人,组成了本土化剧组。一年里,英国导演团队飞来上海三次,对演员进行培训和排练。

《可爱的农庄》获得小观众与家长肯定后,儿童艺术剧场引入一系列针对特殊儿童的剧目,《暴风雨也不怕》是第二部,为自闭症儿童定制,重在小观众体验。儿童艺术剧场总经理梁晓霞表示:“我们希望不仅是给小朋友带去一次美好的舞台体验,也让他们的家长可以真正放松,享受艺术带来的温暖。”

《暴风雨也不怕》阵容中有吉他手、特教机构工作人员、戏剧教育者,剧场还特别招募科班演员全职参与。《暴风雨也不怕》原版改编自莎士比亚名著《暴风雨》,《暴风雨也不怕》中文版将内容进一步本土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丰富的肢体动作讲述故事。舞台经过细心规划,比如棍子材质不能伤人,塑料袋可以随意撕扯,坏了,换上新的,确保孩子感到很舒适。当《暴风雨也不怕》第一次走进特殊学校演出时,就有家长观众表示,中文版比原版更容易让孩子与大人理解。有的家长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没有大人支持和帮助,孩子独立存在着。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与演员互动后突然意识到,其实他们可以为孩子做很多事情,带着孩子去不同的地方,一起玩游戏等。

为更多儿童带去可能

在《暴风雨也不怕》演出临近结束时,演员有一个手势——右手食指向下,绕着左手拇指划个圈,意思是“下次再见面”。这个动作也成了剧场与小朋友们之间再次相见的约定。

今年《暴风雨也不怕》在剧场共安排了12场演出,共72个小朋友家庭在这里进行了一次特别的“魔法旅行”。剧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观众中不少是熟悉的面孔。“对这些孩子来说,这场演出并不陌生,但他们总是像第一次那样认真,并悄悄地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惊喜。”演出结束后,有妈妈说:“原以为这是孩子们的戏剧,最后湿润眼眶的却是大人们。”

由于疫情原因,克里斯托弗·戴维斯没能来到现场,因此他只能通过彩排视频为每位演员仔细点评和指导。尽管由于小朋友各自不同的反应,演员们遇到过几次“意外”,但都很好地完成了这次特别的演出。

由中国福利会发起、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承办,专为特殊儿童开发专属艺术形式的公益项目“海星之愿”今年已经举办至第4年。对剧场来说,这个项目依然是投入最大的公益项目。虽然剧场通过自行制作道具等方式尽量降低了项目运营费用,但仍然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压力。相关负责人表示:“但是我们必须要坚持,作为中国福利会下属的剧场,我们肩负着社会责任,要为特殊儿童及他们的家庭做出努力,同时也想呼吁更多爱心企业及机构给予我们更多扶持。”

除剧场演出外,“海星之愿”项目还将剧目落地社区及学校,实现“送戏上门”“送工作坊上门”,与各个社会特教机构与特教学校一起为更多特殊儿童带去无限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