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寒,最近的天氣,全國各地都有雨水的降臨,涼氣也早隨着立秋節氣而逐漸增加。尤其是早晚,涼意更加明顯。但在白天,還是讓人難以感受到秋天的涼爽。加之時有陰雨綿綿的天氣,溼氣較重,身體的不適之感甚至不亞於盛夏。中醫裏,將這一階段稱爲“長夏”。

不同於氣候學上將一年分爲春、夏、秋、冬四季的方法,傳統中醫學理論是將一年分爲五季,即在夏末秋初之間劃分出一個“長夏”。關於“長夏”的具體劃分方法自古觀點不一,但多是把立秋、處暑、白露三個節氣劃歸爲“長夏”,相當於每年陽曆的8月份及9月上旬。因爲在立秋之後的這一段時期還處於一年之中最酷熱的時期——俗稱“秋老虎”,因此會被人們視爲夏季的延長期,故稱“長夏”。

長夏溼邪盛,注意防病

溼爲長夏的主要特徵,特別容易傷害脾胃功能,且容易侵犯肌膚筋骨,所以,人們多會出現皮膚病變和關節炎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體在空氣相對溼度爲50-60%時最爲舒適。在長夏時節,空氣中相對溼度提高,影響人體的蒸發散熱,使人體產熱和散熱的調節發生障礙,從而容易出現胸悶、心悸、乏力、嗜睡、腹痛、腹瀉和下肢水腫等溼邪較重的症狀。因此,在長夏季節最重要的保健措施就是防暑溼,不僅要防止氣溫過高,更要防溼邪侵襲。

飲食宜清淡

中醫學認爲,在長夏季節應以清熱祛溼、健脾和中爲主。炎夏和初秋的飲食應清淡質軟、易於消化,少用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多喫新鮮蔬菜瓜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主食以稀爲宜,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還可適當飲些清涼飲料,如酸梅湯、菊花茶等。但冷飲要適度,不可偏嗜寒涼之品,否則會傷陽而損身。所以有“長夏防溼要淡補”的說法。

起居需防潮

起居環境注意通風防潮,隨着天氣逐漸轉涼,儘量少用空調;要注意調節居室的溼度。在陰雨和大霧天氣,要少開門窗,以避免室內溼度增加;天晴時,則要注意通風,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乾燥。

運動情志雙調節

運動強度應適度增加,但應以感覺悶熱爲度,避免過度疲勞及大量出汗,運動仍應以輕鬆柔和、動靜相間的有氧運動爲主,如步行、打太極拳、瑜伽、導引吐納等。長夏養生過程中,心理調節也至關重要,由於長夏仍以暑熱天氣爲主,人的心理容易煩亂,情緒容易波動,而人的心理狀態、情緒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即“憂思傷脾”,使在長夏因溼邪所困,本就較脆弱的脾臟更是“雪上加霜”。因此,長夏季節最忌諱憂愁、思慮等不良情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