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的历史上,香道的"革命"——制作香水,就发生在宋朝。

“花露蒸沉液”道出了香水的基本制作方法。

宋朝时就有极少的从阿拉伯进口的香水——蔷薇水。热爱香道的宋朝人自然要去研究一番,根据道家的“升炼”传统,对获得的“采花浸水,蒸取其液”的模糊信息加以破译,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和仿制。

蔷薇,就是玫瑰,那个时候还没有被引进到中国。于是宋朝人以从印度等地移植到岭南的素馨、茉莉,乃至本土原有的柚花、柑橘花为原料来制取自己的香水——花露。

南宋的张世南记述了香料蒸馏的流程和方法:“永嘉之柑为天下之冠,有一种名‘朱栾’,花比柑橘,其香决胜。以栈香或降香作片,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毕,则撒甑去花,以液渍香。明日再蒸,凡三四易花。暴干,置磁器中封密,其香最佳。”

从文字记述中,咱们知道用锡做成的甑,就是当时的蒸馏器。把香料与香花一起密封其中,层层铺满。然后把锡甑放在热水锅上加热,水蒸气从甑底的孔眼进入甑内,释放出香料和香花中的香精。

所得到的混合香水——花的“汗液”,一部分当即浸润了栈香、降香的薄片,一部分则通过甑旁的小孔流出甑外,落到承接的容器中。接下来一步,是把蒸过的香料薄片放在那从甑中流出的花液也就是香水当中浸泡,让花香更充分的浸入香料之中。

这两个步骤要重复三四次,最后把香料薄片晒干,再封密收藏,就是最佳的焚香之品。

随着研究探索的深入,宋朝人知道了珍贵香料一定要经过“蒸”的加工程序才能更好发挥它们的优点。比如将沉香、檀香硬质香料,或浸在苏合油中,或与香花封密在一起,置于汤锅之内经以熏蒸,由此让香料获得复合性的香味,才算得到了可以入炉的成品。

在“蒸香”的加工过程中,一次次蒸出的芳香花液在浸过香料之后,同时还形成了另一项产品,即高观国词中所说的“花露蒸沉液”。

实际上,这也就是宋朝人制作的“花露”,当时的人们也叫它“蔷薇水”。当然,宋朝的香水制作工艺水平,还不能和阿拉伯相比,所以这种“蔷薇水”,算是仿制品。

终于,宋朝人有了自己制作的液态香料。于是在香炉中熏“花露”,成为宋朝人生活中是颇为时髦的生活趣味,所以自然就“不用宝钗翻炷”了。

液态的“香料”,置于香炉中低燃的炭火上,所升起的细烟自然也在弥漫的香气中带着湿润的意味,一丝一缕地沁入肺腑。本来就是香道粉丝的宋朝人,怎么会不爱这种新生事物呢?

宋朝人很快也明白,花露和香丸一样,也可以用来熏衣,而且简便得多,直接洒在衣袂上就可以了。当时的史料记载:“洒著人衣袂,经十数日不歇也。”更有人夸张地写诗形容:“旧恩恰似蔷薇水,滴在罗衣到死香。”

时人爱什么,什么就会发展。

宋朝制香工艺的进步,使得原本只能存在于上层社会的奢靡之风,也影响到中下层的人们,尽管在品质上还是有等级的区别,但普通家庭也可以享受自己的香道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