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笙月

最近小包总杨烁因为自己独特且严厉的育儿方式被骂上了热搜。

截图来自微博

在节目中,杨雨辰因为走的方向没按照父亲的要求,走错了。被父亲教训“走回去”。

走路的姿势不标准,有点内八,又被父亲训斥“走路不会走吗?”。

两次都因为生活中小的不能再小的瑕疵,就被父亲强势要求重头再来一遍。而且丝毫不见担心小孩子会不会出现高原反应。

这还不止,衣服没拉好要被说;走路有点慢要被教训;连选个房子不太好都要被打击。

看着杨雨辰小朋友委屈又无助的小眼神,网友们纷纷指责杨烁的育儿方式太~严~厉~

太过严厉的教育是教训,不是爱

“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做,重新来”。有没有很强的代入感?

很多网友都表示感同身受,说父母那辈都是这样的。他们经常拿出“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字眼来告诉“被爱烫伤”的孩子,他们的教育方式是对的,他们都是“为了你好”。

从来没有人问过孩子,你喜欢这种“打压式教育”吗?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常春藤博士跳楼自杀”事件。这是一起典型的“打压式教育下的悲剧”。

事件里的母亲是一位非常专业的老艺术家,同时她对自己的独女要求也特别严格。女儿长大后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读到了常春藤博士。有一次她去美国探望女儿,因为一些小事酒开始指责女儿。

在女儿心里,母亲就没对她满意过,得到的都是指责、打压。那次女儿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句:“我是不是永远都没办法让你满意”?

老艺术家说:“你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了么”?

听到母亲这句话后,女儿转身从阳台纵身一跃,结束了本该灿烂的一生。

图片来自网络

天下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但是很多儿女在父母过于严厉的教育下却感受不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是多么地无助和绝望,才使得他们宁愿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还有的孩子终其一生,不断地让自己变得优秀,变得完美。只为了得到父母的一句夸奖。

姜武也曾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提到了她母亲,他说:“终其一生也没能得到母亲的一句夸奖,这是我人生中最遗憾最难过的事”。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打击式”教育,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表达不满的极端方式,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教训。在这种教育下,孩子除了不安就是无助,只会让孩子觉得:我可能不是亲生。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当孩子反复经受打击,不仅不会更加坚强,反而会丧失信心,变得越来越无助。

教训的目的是在于:惩罚。而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培养。

物极必反。打着爱孩子的旗帜,用极端的方式去教训孩子,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爱,甚至对生活失去希望。

“打压式”教育方式,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

可能很多人都没细想,那些无情且严厉的教(jiao)育(xun)会对孩子,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

01.形成自卑的性格

有网友说,从小父母对他实行“打压式”教育。以至于无论他做什么,父母都觉得做的不好。他想考研究生,父母怕他骄傲就打击他说:肯定考不上。想用刺激的方式让网友证明自己。

然而这位网友却经常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最终形成了自卑的性格。即使长大后,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也难以改变自卑的心理。

02.承受能力差

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一吼,孩子就哭。

这时候孩子哭并不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感觉不到父母的爱而突然地奔溃。

长期处于奔溃状态下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遇到问题就逃避的性格,就是我们说的承受能力差的表现。

图片来自网络

03.没有主见

朋友小斌从小在他父母的控制下和打压下成长,以至于当初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他第一时

间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喜欢,而是打电话回去问父母该填哪个学校,该选哪个专业。

甚至他对以后的人生也没什么规划,用他的话说就是:我没什么想法,反正我的想法也不重要,爸妈会安排好的。

由此可见,在“打压式”教育里成长的孩子,不仅找不到自己的闪光点,还容易失去自己人生的主导权。

04.容易形成叛逆的性格

布鲁诺说: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社会。

没有哪个叛逆少年不是在压抑中成长的,也没有哪个罪犯的心理是健全的。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过,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额外和附加,否则就会演变成伤害。

爱孩子,就得用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去管教。太严苛的教育就是教训,父母教训孩子,就是在变相地伤害孩子。

教育孩子可以这么做

李玫瑾教授曾说:我们要发现孩子的特长,不要去把他们的路堵上,而是告诉他,他有哪些是别人没有的。

教育孩子,我们应当遵循几点:

01.教育孩子,应当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倾听是了解一个人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孩子也是孤独的,他也需要被理解,需要正确的关爱,需要发泄。

知乎上经常有网友问:为什么我的孩子越哄他越哭。

原因很简单,就是你不懂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没哄到点子上。所以才会你越哄,他越觉得委屈,哭的也就越凶。

跟孩子相处,不能想当然地用我们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想法。

倾听是孩子与父母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

02.教育孩子,应当及时给予孩子赞美。

英国作家塞.约翰逊说过:私德所能接受的最高的颂扬就是仆人的赞美。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小孩子就更加不能例外了。

及时给予孩子赞美,不仅是对孩子行为的肯定,能促进孩子的积极性,还会增加他对你的好感。

03.融入孩子的生活当中,加强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美国亲子沟通专家、“平和式教养法”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说,育儿要把80%的力气,花在搞好亲子关系上。

父母要是不能融入孩子的生活当中,与孩子打成一片,就不会明白孩子的行为目的。这样还会拉开亲子之间的距离。

距离远了,沟通就会变得鸡同鸭讲。还怎么谈教育?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事倍功半。

04.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最合适的方式

每个父母在孩子面前都是巨人。孩子崇拜父母,从而喜欢模仿父母。在生活之中,处处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

有次小叔子从车内随手把喝完豆浆盒子扔了出去,没想到后座的小侄女看到了,立马一脸严肃地说:“爸爸,你上次不是告诉我,从车内丢垃圾是件不文明的事么?你怎么自己丢了呢?”

教育孩子最好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父母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我相信父母都是非常爱自己孩子的,但是每个人心底都住着一只魔鬼。它会应情绪的召唤而随时出现。而孩子,就是那个最容易点燃父母情绪的人。

因为爱而重视,因为重视而让爱变得沉重。这是很多父母都在犯的错。

爱是延伸,不是沉重的枷锁,不是发泄情绪的借口。爱孩子,更应该成就孩子。

教育孩子,我们不必操之过急。应当先修炼自己,和孩子一同成长。

作者:笙月,90后宝妈。远方有梦,现在有诗。愿用文字打赏岁月波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