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對不同的人展露笑顏,但內心有感受到真正的快樂麼?你有很多在一起喫喝、笑鬧、打發無聊時光的朋友,但你和他們之間還存在彼此交心的友情麼?

你一直努力工作,嚴謹做人,一絲不苟地生活,你的工作能力和生活態度被領導、同事和身邊人認可,但也只是停留在“認可”而已,卻從不曾真正得到過他們發自內心的喜歡。

你常常反思自己,過濾細節,卻始終找不到問題出在哪裏。

其實,不是這個世界缺少快樂,不是沒有能夠以心換心的朋友,不是周圍人都一致吝嗇對你的喜歡,而是另有原因。

哈佛導師加藤諦三把數十年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和通過社會實踐觀察所得,濃縮進《告別不安》一書中。

《告別不安》是一本心理智慧類書籍,作者用簡單易懂的語言,閒來敘話式的表述,從一個人的日常表現看到他內心裏的訴求,帶領讀者找到並正視那些橫亙在“成熟的成年人”身體和靈魂裏、時常讓自己感到焦慮不安的、讓生命產生倦怠的、以及無論怎樣努力都難以抵達快樂的種種根源。

並教會你如何拔掉心裏的刺,獲得與自己、與生命、與他人握手言和、達成和解的方向和力量,從而讓曾經惶惑無措的生命得以妥善存在,自由安放。

爲什麼你總是不快樂、沒朋友、還不被人喜歡?其實這一切都緣於你“太認真”。

每一本心理類書籍都是有療愈對象的,《告別不安》的療愈對象是這樣一個羣體:他們是外表成熟體面、內心卻還住着小孩子心思的成年人,他們渴望被愛,卻羞於表達,他們想要得到認可,卻從不把真實的自己展現在任何人面前,他們或虛張聲勢,或謹小慎微,其實都是爲了掩蓋安全感的極度缺乏。

表面上看,他們“認真”得一本正經又理所當然,但實質上,他們的內心充滿彆扭,所以,儘管極盡掩蓋和隱藏,還是時不時暴露出性格里“擰巴”的一面。

加藤諦三把這個羣體稱之爲“過分認真的成年人。他們因爲活得“過分認真”而失去自我本真,因而不能感受到快樂,交不到真朋友,也難以被人喜歡。

爲什麼會這樣呢?

孩子們往往嚮往大人的生活,因爲在他們看來,大人們擁有自己對時間、金錢和行動的自由支配權,而不會整天被人管東管西,這也不行,那也不許。

而長大以後,幾乎每個大人都無比羨慕甚至想要重回孩子的世界,因爲,大人做事不僅被約束得比孩子要多得多,需要遵守的東西也太多太多,無數的大人們,在“規則”的圈定之下,變得不再可愛,他們或虛僞圓滑,或生硬倔強。

孩子之所以被喜歡,因爲他們真實,他們總是能夠毫不顧忌地向自己喜歡和的人表達欲求,索要愛和照顧,這是已經長大的大人們很難做到的。

法理、規則、他人的期待,自我要求……所有這一切讓有些大人們不得不藏起真性情,把自己筐在一個固定的小框子裏面,把感情封鎖起來,完全按照規則和幾乎已經被公認的所謂“道德準則”活着,活得框架規整,方圓得當,任誰也挑不出毛病。

可這樣的人,總歸缺了些“人味”。“認真”固然是一種被需要的品質,但“過分認真”的人,所有事情都按照既定程序“機械化”地去完成,又和機器人有什麼差別呢?

明明不喜歡被約束的感覺,卻時刻提醒自己說話做事要“認真”,自然無法享受放開心情的快樂,你如程式化般呆板無趣,儘管優秀無匹,但別人寧願敬而遠之也不會願意和你做朋友。

你整個人毫無新意,把日子過得一潭死水,因而很難得到誰的喜歡,因爲,是人都喜歡身上充滿人情味的人,而不會喜歡冷冰冰沒有溫度從不會表達熱烈情感的機器。

還記得電影《大贏家》裏的銀行小職員嚴謹麼?他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過分認真嚴謹,從不懂變通,因此,他成爲了一個被所有人都不待見的人,遭同事排擠,被家人冷眼,被領導嫌棄。

在一次銀行與公安系統的演習中,嚴謹扮演“劫匪”,因爲他的認真和“嚴謹”而被同事和領導討厭到極致。

後來,嚴謹在與警方“對峙”那麼危險的時候,卻幫同事們點了火鍋外賣,以及影片結尾他和女同事一起趴在天棚裏的那一刻,讓大家看見了和平常不一樣的嚴謹,真實、暖心,甚至有些固執地可愛。

最終,嚴謹不僅贏了演習,還因此收穫了溫情與愛情,成了他自己人生中的“大贏家”。

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還可以有很多斑斕的色彩。

做好一件事也不是隻有一條路,有時候帶上微笑,換種方法,說不定可以更愉快更順利的到達。

做個正派的好人,不需要板起面孔,過分嚴肅,陽光和煦,心地柔軟才更能悅人悅己。

是什麼讓你成爲“過分認真”的成年人?

明明不會有人喜歡“冷着臉”做人,卻還是有那麼多人一不小心就活成了“過分認真”的樣子,是什麼原因呢?

幼年時期被壓制了愛與表達的欲求。

天真無畏、愛玩愛鬧是小孩子的天性,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幸運地讓天性得以釋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壓制了孩子天性的表達,而孩子們的天性不會因爲被壓制而消失。

它要麼以一種畸形的姿態在被壓制的夾縫裏冒出頭來,要麼潛藏在內心被帶到成人的世界。

爲了防止它出來“作亂”,已經長成大人的小孩就繼續擔起了壓制它的“使命”。

所以,有些人的“過分認真”,是因爲心裏一直住着曾經的那個小孩,他帶着淘氣,帶着欲求,帶着討要愛而未得的委屈和不甘蠢蠢欲動着。

這時候,“過分認真”也許僅僅是爲了證明自己是個大人,而不是頂着大人軀殼的那個無理又任性的小孩。

規則的捆縛

成年人的世界裏,有着這樣那樣數不清的規則,生存規則,交往規則,行爲規則……“規則”看不見摸不着卻無處不在地存在着,“規則”有時候是做人做事的一把標尺,有時候,也可能讓人畫地爲牢,把自己圈禁起來,小心翼翼,活成“過分認真”的人。

將別人的期待“內化”成對自己的要求

我們終其一生都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中,這些期待來自配偶、親人、同事、領導、朋友……他們殷切而熱烈。

被期待是好事,有能力滿足這些期待也是一種幸福,但別忘了,我們始終是爲自己而活的,如果把別人對自己的期待“內化”成對自己的要求和對未來的規劃,並作爲奮鬥的目標,就會把自己變成“過分認真”的人,不僅失去了作爲自己的快樂,也會失去人生的方向。

告別不安,你需要打碎,打開自己,愛上無論是什麼樣子的自己

那些內心裏的惶惑不安,憂慮擔心,都是怕自己活得不夠好,怕讓人失望,怕得不到自己在意的人的喜歡。

爲了生存,爲了別人的喜歡,爲了讓自己成爲“更好的人”,於是不斷迎合、討好、隱藏和委屈自己,最終變成了自己討厭卻又不得不成爲的人。

要怎樣才能告別不安,活成真實並坦然的樣子呢?

打碎“完美”自畫像

爲了別人的期待,你應該成爲他們想要看到的樣子,爲了自身的訴求,你想要做一個盡善盡美的人,爲了被認可,被喜歡,你把不好的自己儘量改造,不能改造的都藏起來,於是,你看起來成爲了一個“完美”的人。

其實,哪有什麼完美,那隻不過是爲別人和自己量身製造的一幅自畫像而已,畫像是沒有靈魂的,因爲缺少真實。

沒有靈魂的虛假的自己,別說得不到別人的喜歡,連自己都會越來越厭惡的。

想要更加優秀當然沒問題,可是,有誰又是完美的人呢?想要徹底告別內心裏的不安,就要打碎那個被他人和自己聯手製造的“完美自畫像”。

打碎它,才能露出你本真的樣子。

打開自己,愛的光亮才能照進來

被喜愛的意義在於你不必刻意爲對方做什麼,不必表現自己好的一面也不必藏起不好的一面。

別人喜歡你的時候,喜歡的是你的整體,是你這個人,而不是優點。

有人以爲把隱藏自己作爲保護自己的方式,可是,當你把自己藏起來的時候,別人就看不到你,更沒辦法瞭解你。

沒有人會喜歡上一個他根本看不清楚的人。愛也不會穿越人流如織,光顧你隱藏自己的角落。

只有打開自己,才能被人看見,愛的光亮才能照進你的世界。

珍愛你自己,無論是怎樣的你

雖然,生存並不容易,但你不必要一定比別人過得更好啊,三餐飽腹,衣暖避寒,一個人努力活着的姿態就是最美好的姿態。

其實,你不必裝作強大或者柔弱的樣子啊,你就是你,可以不特別,可以平庸得如路人甲乙丙丁,你真實的樣子就是自己最好的樣子。

取悅自己,珍愛自己,無論是怎樣的你自己。只有你篤定自己是美好的,纔會向外界展示你的美好。

數不盡的期待,永遠賺不夠的錢,如瓷器般易碎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生活裏處處都透露着讓你焦慮和不安的信號,但這種“不安”不應該成爲成年人生活的底色。

告別不安,其實就是打破心裏的壁壘,自在自精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