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财经8月19日援引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而2019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据央视网报道称,2019年我国芯片的进口金额为3040亿美元,较2018年进口额减少了80亿美元,同比下降2.6%。在政策大力推动下,芯片产业有很大的国产替代空间,整个国内芯片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也将迎来很大提升。

芯片市场“蓄势发力”,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今年上半年半导体芯片迎来市场爆发期,科创板一路“惊喜不断”,国内多家半导体芯片企业成功上市,为国内芯片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基础,加上当下5G的快速发展,更为半导体芯片的发展加足马力。新技术层出不穷,各大企业努力突破制造瓶颈,芯片市场潜力逐渐被打开,未来发展市场不可估量。

目前,就国际市场而言,据半导体行业观察报道,目前综合实力靠前的主要是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我国大陆芯片制造整体仍然处于薄弱环节。但是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力度,大陆芯片制造企业正不断崛起,努力赶超国际水平。

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中芯国际,目前已经可以提供0.35微米到14纳米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中芯国际上个月在科创板成功上市,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科技创新领域“12英寸芯片SN1项目”。据悉,该项目是中国大陆第一条14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生产线。

此外,国内芯片制造企业华虹集团同样拥有28纳米量产工艺制程。据其官网介绍,华虹集团是中国目前拥有先进芯片制造主流工艺技术的8+12寸芯片制造企业,率先建成了中国大陆第一条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了本土企业第一条全自动的12英寸生产线。目前,华虹集团运营3条8英寸生产线、3条12英寸生产线,量产工艺制程覆盖1微米至28纳米各节点。

显而易见,国内半导体芯片企业纷纷开始发力,不论是科创板上市获得资本助力,还是研制技术不断有新突破,都预示着半导体芯片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也更加推动了半导体芯片整个产业链的进阶,其中,晶圆工厂就获益匪浅。

聚焦晶圆再生板块,提升产能是关键

晶圆作为制造芯片的核心基础材料,随着5G时代半导体芯片的发展壮大,晶圆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值得注意的是,在硅片价格不断攀升和供应缺口影响下,晶圆再生业务引起行业高度重视。FAB厂通过采取晶圆再生重复利用的方式,实现降低核心基础材料的生产成本。根据全球电子制造和设计供应链行业协会SEMI预测,市场对于再生晶圆需求超过200万片/月。然而目前,再生晶圆产能主要为日本和台湾地区企业控制,国内晶圆厂商通常需要将晶圆送往台湾、日本等地做晶圆再生。国内再生晶圆量产目前处于空白阶段,晶圆再生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

前不久,协鑫集成科技最近以50亿元投资的再生晶圆项目落地合肥肥东产业小镇,可年产360万片再生晶圆产能,将占全球可再生晶圆产能的15%左右。大力填补国内自主再生晶圆产业发展空白,有望打破晶圆再生受制于人的局面。

此外,据铜陵政府网8月24日消息,位于安徽铜陵的富乐德年产180万枚半导体晶圆再生项目目前已进入生产设备安装阶段,预计在9月至10月份开始设备安装调试。据悉,该项目建成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7亿元。

资本也在不断加码晶圆再生产业链,8月17日,上海至纯科技发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18.6亿元,用于投资半导体晶圆再生二期项目等。

晶圆再生项目的落地展开,大大降低核心材料生产成本,无疑这为国产晶圆发展提供了先机。未来,我国晶圆制造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