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財經8月19日援引國務院發佈的相關數據顯示,中國芯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而2019年我國芯片自給率僅爲30%左右。據央視網報道稱,2019年我國芯片的進口金額爲3040億美元,較2018年進口額減少了80億美元,同比下降2.6%。在政策大力推動下,芯片產業有很大的國產替代空間,整個國內芯片上下游產業鏈發展也將迎來很大提升。

芯片市場“蓄勢發力”,國產替代勢在必行

今年上半年半導體芯片迎來市場爆發期,科創板一路“驚喜不斷”,國內多家半導體芯片企業成功上市,爲國內芯片產業發展提供了豐厚的資本基礎,加上當下5G的快速發展,更爲半導體芯片的發展加足馬力。新技術層出不窮,各大企業努力突破製造瓶頸,芯片市場潛力逐漸被打開,未來發展市場不可估量。

目前,就國際市場而言,據半導體行業觀察報道,目前綜合實力靠前的主要是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我國大陸芯片製造整體仍然處於薄弱環節。但是近幾年,國家加大對半導體產業的扶植力度,大陸芯片製造企業正不斷崛起,努力趕超國際水平。

我國最大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中芯國際,目前已經可以提供0.35微米到14納米不同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中芯國際上個月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募集資金將重點投向科技創新領域“12英寸芯片SN1項目”。據悉,該項目是中國大陸第一條14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生產線。

此外,國內芯片製造企業華虹集團同樣擁有28納米量產工藝製程。據其官網介紹,華虹集團是中國目前擁有先進芯片製造主流工藝技術的8+12寸芯片製造企業,率先建成了中國大陸第一條8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建設了本土企業第一條全自動的12英寸生產線。目前,華虹集團運營3條8英寸生產線、3條12英寸生產線,量產工藝製程覆蓋1微米至28納米各節點。

顯而易見,國內半導體芯片企業紛紛開始發力,不論是科創板上市獲得資本助力,還是研製技術不斷有新突破,都預示着半導體芯片產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同時也更加推動了半導體芯片整個產業鏈的進階,其中,晶圓工廠就獲益匪淺。

聚焦晶圓再生板塊,提升產能是關鍵

晶圓作爲製造芯片的核心基礎材料,隨着5G時代半導體芯片的發展壯大,晶圓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值得注意的是,在硅片價格不斷攀升和供應缺口影響下,晶圓再生業務引起行業高度重視。FAB廠通過採取晶圓再生重複利用的方式,實現降低核心基礎材料的生產成本。根據全球電子製造和設計供應鏈行業協會SEMI預測,市場對於再生晶圓需求超過200萬片/月。然而目前,再生晶圓產能主要爲日本和臺灣地區企業控制,國內晶圓廠商通常需要將晶圓送往臺灣、日本等地做晶圓再生。國內再生晶圓量產目前處於空白階段,晶圓再生產業發展面臨良好機遇。

前不久,協鑫集成科技最近以50億元投資的再生晶圓項目落地合肥肥東產業小鎮,可年產360萬片再生晶圓產能,將佔全球可再生晶圓產能的15%左右。大力填補國內自主再生晶圓產業發展空白,有望打破晶圓再生受制於人的局面。

此外,據銅陵政府網8月24日消息,位於安徽銅陵的富樂德年產180萬枚半導體晶圓再生項目目前已進入生產設備安裝階段,預計在9月至10月份開始設備安裝調試。據悉,該項目建成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3.7億元。

資本也在不斷加碼晶圓再生產業鏈,8月17日,上海至純科技發佈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擬募集資金18.6億元,用於投資半導體晶圓再生二期項目等。

晶圓再生項目的落地展開,大大降低核心材料生產成本,無疑這爲國產晶圓發展提供了先機。未來,我國晶圓製造產業發展前景可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