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可能是我們身邊發展最迅速且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最大的事物之一了。隨着網絡的發展,信息流通速度也是不斷變快。對於許多人來說,朋友圈多幾個點贊可能和自己一天美好心情的開始。各行各業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幾何式的增長和發展。於是,“關注度”“流量”“熱評”這些詞也成爲了許多人蔘與網絡活動主要目的。我們可以這麼理解:互聯網時代,流量和關注度都是可以通過一定方式換算成直接利益的。

每個熱點事件的發生,都像是麥田吸引蝗蟲一樣吸引着大衆的眼球。抓住這些時間,就能獲取流量,流量可以實現經濟效益。這本無可厚非,但是,追逐利益的過程中,總有人想走捷徑。尋找能夠引起大衆共鳴的觀點或者事件似乎成了每個互聯網流量尋求者的必備技能。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尋找或者創造出的,卻不是事實,是一些極具邊緣化,地域性的內容,甚至是謠言。本期《零觀點》——把國外的悲劇當成國人的興奮劑,真的好嗎?

現如今,我們可以通過網絡知曉國內外許多大事件的發生,如各個國家新冠病例的增長情況,震驚世界的黎巴嫩爆炸事件,還有更久之前的如巴黎聖母院大火。甚至一些其他國家的地方報道都能看見。一些發生在十萬八千里之外的事件,好像也開始變得和我們息息相關了。如何息息相關呢?且看如下資訊標題:“還是中國好,印度大橋面臨垮塌,原因竟是因爲當地人愛吐痰”““報應來了”?美國新冠人數激增”“**國家發生爆炸事件,天道有輪迴!”……諸如此類的標題所攜帶的內容,一半是在報道國外的大事件,一半是在向國人投餵“興奮劑”。爲什麼這麼說?因爲,他們企圖通過用國外悲劇事件,來爲國人獲取愉悅感。

因爲中印邊境發生摩擦,於是印度大橋垮塌是印度人自己“倒黴”。因爲美國發表有關中國的不當言論,所以美國新冠確診人數激增是“天道有輪迴”。因爲法國部分人發表不當言論,所以去年的法國巴黎恐怖襲擊事件是給他們的“教訓”。因爲印度出現“喝牛尿治新冠”“拜佛求藥治新冠”,所以印度人和中國人“差別巨大”。我不知道爲什麼會有這樣神奇的邏輯和優越感存在。我只知道在互聯網的許多地方,整個世界被分成了僅僅兩個國家,中國和“外國”。奇怪的是,這樣的說法和一百多年前的那個屈辱的清朝晚期一樣。只不過,“閉關鎖國”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儘管,國外的悲劇發生在普通民衆身上。儘管“輪迴”和“報應”不能解釋發生同樣是人的外國人身上的悲劇,但是在前文所提及資訊的評論區中,還是出現了迎合作者隱晦含義的評論。這是作者的成功,也是觀看者恍神。資訊的閱讀者成功地被帶入到了作者的節奏當中。爲自己生在中國慶幸,甚至慶祝。至於有沒有爲國外的悲劇而慶祝,我不知道。但是小編看到了一種很自私的自嗨,很封閉的興奮。

值得一提的是,社交媒體成爲了以上類似信息傳播的主要平臺。在主流媒體不斷倡導理智愛國的同時,這樣的信息卻是通過各種花邊新聞的方式不斷增加。主要還是因爲發起者隱晦的引導,導致這樣的情緒不斷增加和累積。以至於到了如果某個人在社交媒體誇某個國家的某個景點好,人好,都會招來一片謾罵聲的地步。這是長期“服用”國外悲劇釀造的“興奮劑”的通病,承認不了別人的優秀,見不得國外好,更不許別人說國外好,對國外普通民衆的水生火熱幸災樂禍。國人對外國人的歧視極其敏感,但是自己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歧視別人,或者帶着有色眼鏡看待同樣性質的事件。至少,以一個正常人類的角度來說,國內的一起車禍和國外的一起車禍,應該是一樣性質的。慶幸車禍不發生在國內,可以不說是錯,但是絕對不是對的。

小編沒有經歷過戰爭,小編沒有經歷過以前發生過許許多多屈辱事件的年代,所以,小編沒有資格原諒那個年代的侵略者。但是這不代表小編就應該延續這種仇恨。仇恨的終點應該是被終結和被銘記,而不是被髮酵和傳遞。坦白地說,前文所提及的資訊以及言論和咱們國家變強大是有直接關係的。但是,小編覺得,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取的國家榮譽感和自信感並不是堅實且正確的。國家強大,國民自信是自然。而國民的自信不應該用幸災樂禍和互相仇視來體現,而是應該體現在生而爲人的互相體諒和幫助。與其感激國外的悲劇事件沒有發生在國內,還不如在外國人感謝中國捐贈口罩等物資的資訊或者信息的評論區感嘆中國的強大來得實在。

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我們應該很善良。國家強大,我們很自豪。生而爲中國人,我們自豪又自信。做人善良。做中國人更應該是“善良地自信”,“善良地自豪”。而不應該是狹隘的自信,虛僞的自豪,在別人的悲劇下面自嗨。

對此,您是怎麼看的呢?歡迎評論區告訴小編您的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