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在中國發展的20多年時間裏,誕生了很多知名的互聯網企業,但是要說到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力的,恐怕只有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家。阿里和騰訊“年齡相仿”,都誕生於中國互聯網蓬勃發展的20世紀90年代末,一個已經成爲中國的電商“霸主”,另一個則是中國的社交“霸主”。

然而,這兩家亦敵亦友的公司卻從來就不滿足於自己的霸主地位,反而都在覬覦對方的地盤,阿里想搞社交,騰訊想搞電商,但有意思的是兩家都沒做出什麼像樣的成績。所以後來就有人總結了,說阿里沒有社交基因,騰訊沒有電商基因。

儘管如此,它們還是沒有放棄,總之馬雲和馬化騰的想法大概就是“即便不能取而代之,至少也要在你的地盤上捅出個窟窿來”。而且,騰訊在電商領域還真給阿里捅了個“窟窿”出來,甚至還把阿里“電商一哥”的位置給搶了。

不過這次阿里和騰訊的較量不是在中國市場,還是在東南亞市場。

在2020年之前,東南亞的“電商一哥”是一個叫做Lazada(贊達)的在線購物網站,早在2015年,贊達的交易額就達到了13億美元,擁有4萬賣家。這個數據看似跟中國市場沒法比,但是畢竟東南亞的移動互聯網普及程度不如中國,再加上地形等因素,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已經是非常厲害了。

正因爲贊達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績,從2016年開始阿里就把它給“盯”上了,試圖將其收入囊中。最終,經過一年多的接觸,在2017年7月份,阿里用10億美元拿下了贊達的控股權。

阿里的投資風格一向都是“看上了,就要買下”,拿到了控股權還不夠,還要拿下控制權。所以在往後的幾年,阿里一直不停的給贊達注資。時至今日,贊達有90%以上的股權都歸阿里所有。有了阿里這棵“大樹”的庇護,贊達更是所向披靡,在多個東南亞國家幾乎無人能敵,直到去年遇到一個叫做 Shopee (蝦皮)的電商平臺。

蝦皮是一家2015年才成立的公司,但是本土化做得非常成功,不僅操作簡單,還針對東南亞不同的國家推出了本土化的APP,用戶體驗要優於贊達。此外,在廣告宣傳方面蝦皮也捨得“下血本”,幾乎都是請各個國家國寶級的人物進行代言,所以想不火都難。

有趣的是,阿里控制的贊達走的卻是京東的B2C模式,而蝦皮走的卻是淘寶的C2C模式。正如淘寶在2003年非典期間“一戰成名”,蝦皮的C2C模式也在今年疫情期間大獲成功。終於在今年第二季度,在多個東南亞國家把阿里的贊達趕下了“電商一哥”的寶座,而蝦皮背後的大股東正是阿里的老對手——騰訊。

在國內電商市場騰訊一直被阿里壓着打,如今在東南亞市場卻意外的出了一口氣,還真應了那句話——東方不亮西方亮,馬化騰這次也算是一舉把馬雲的“後路”給抄了,終於揚眉吐氣了一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