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請名人直播帶貨,貧困地區更要算好賬

■ 社論

一些地方與其盲目跟風,不考慮實際情況,把大量資金花在名人身上,還不如認真梳理本地特色和優勢產業來得實在。

請名人直播帶貨,也要算算經濟賬。8月28日,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雲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少數貧困地區請名人直播帶貨,但請名人的支出和銷售額成反比,“花了幾十萬、上百萬,最後直播帶貨的銷售額才小几十萬,這個賬怎麼也算不過來。”他說,這方面也是教訓,也對以後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來,作爲一種新業態,直播帶貨發展態勢良好,特別是今年疫情以來更是呈井噴式發展,各類零售企業,明星、大V、企業家紛紛入場。這其間,一些地區,或由市長、縣長、區長現身說法,或請名人直播帶貨,這些積極的努力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拓寬了偏遠地區的銷售渠道,不少一向藏在“深閨”裏的農產品,開始飛向千家萬戶。比如,武漢解封首日,武漢市副市長李強和企業家、達人推介周黑鴨等武漢特色產品,帶貨總銷售額達1793萬元。

不過,也要注意到,名人直播帶貨不管人氣多旺、氛圍多濃,總歸還是在做市場營銷、做產品推廣。既然這是一門生意,是一種市場行爲,就不能大手大腳、粗放經營,就要算算投入產出賬。名人社會關注度高,自帶流量,但地方動輒爲此投入幾十萬、上百萬,如果入不敷出,或者乾脆只是花錢買吆喝,則這樣的生意並不值得鼓勵。

貧困地區資金本來緊張,困難羣衆幫扶、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民生項目等,哪個地方都需要花錢。與其盲目跟風,不考慮實際情況,把大量資金花在名人身上,還不如認真梳理本地特色和優勢產業來得實在。比如,可以在產業扶持、品牌培育、工業設計、產業鏈延伸,甚至“進村一公里”等方面下更大力氣。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應通過諸如名人直播帶貨等方式提升地方知名度,而是凡事均有輕重緩急,說到底,直播帶貨的根本還是在於“貨”。此前就有媒體報道,個別貧困縣連個像樣的產品都沒有,蘋果、蘑菇等農產品連包裝都不過關。如此情形下,即便找來名人帶貨,又能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

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未能接入市場體系並從中分潤。這也是很多貧困地區努力推銷自己,加快融入市場的重要驅動力。而作爲電商銷售的一種,直播帶貨不失爲一種有效營銷模式,而且很有可能實現常態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貧困地區走向市場並不能完全離開直播帶貨。但可以多一些方向性規劃,多一些精細化設計,多一些細水長流。

首先,要杜絕以政府爲主導的“大呼隆”做法。政府只需傳遞出鼓勵市場發展的信號,比如通過市長、縣長、區長帶貨起到倡導之功,但沒有必要介入微觀經濟,更不能在利用行政力量搞強行攤派中走向市場化的反面。另外,要放手培育市場主體和知名品牌,通過強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做大市場的基本面,增加經濟的柔韌度。

具體而言,地方要加大直播電商人才的培養,發展壯大農村直播電商產業羣。在這方面,山東、廣東、浙江、四川等多地已陸續出臺了直播發展行動方案。其中,廣州更明確提出要培育農村直播人才,開展直播技能培訓,提升農戶直播操作、運營技能。今年5月,浙江省義烏市人社局也向19名“帶貨網紅”頒發了全省首批電商直播專項職業能力證書。

總之,地方政府敢於嘗試新事物、樂於擁抱新經濟,千方百計爲經濟發展想辦法、找渠道,當然是好事,但好事也要辦好,要按照經濟規律去辦,要算經濟賬。唯此,才能讓地方持續獲得資源支持,並把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效應,轉化爲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