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十二期过来了,资本寒冬大环境下,所有登上浪姐这艘船的姐姐都是赢家,都或多或少赢得了实打实的曝光和资源。

万茜、孟佳、王菲菲、李斯丹妮、张雨绮等30+姐姐们都获得了应有的回报,代言、活动、广告接到手软。

但在这个综艺开始之前,谁都不知道把30个30+的女艺人聚集到一起,比赛竞争搞三个月女团,会搞出什么名堂来?

以为是来上综艺的,结果过成了夏令营,穿插饥饿游戏。

以为是来看撕X的,结果看了场红楼梦,穿插拍案惊奇。

初看《浪姐》,被好强写在脸上的张雨绮打动,被不拘一格的宁静感染,也被卑微谨慎的导演组逗乐。

可惜《浪姐》后半程,对我来说还是挺糟糕的,与别的团综节目越来越趋同,撕番的,捧踩的,拿着放大镜找黑料找亮点的,应有尽有,我既高兴又无奈。

可能我一开始就错了,《浪姐》其实就是换了一批人来参加的养成型团综节目,只是这批人是已经成名的30+姐姐们,而不是那群嘟着嘴跳舞的小女孩。

有人在网上大骂《浪姐》高开低走,做了资本的走狗,但从十二期的节目来看,低走真的不至于,《浪姐》只不过是综艺节目常见的“爆开正常走”。

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年经常会出现“爆开正常走”的节目,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就是新瓶装旧酒,即用旧的模式承载一些新的内容,比如《中国好声音》《乐队的夏天》《歌手》等等,乍看之下,仿佛节目创造了一个新的综艺模式,但扒干净了,仍然是老一套选秀节目的样子。所以观众一开始的兴奋和新鲜感会随着节目一期期播出短时间审美疲劳,毕竟无论你换什么花样,换什么人,来来去去不过是晋级,PK,淘汰老三样。

真正的“高开高走”甚至是“爆开爆走”的节目基本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节目,比如05年《超女》开启中国选秀时代;《爸爸去哪儿》带红一大片明星亲子节目;《跑男》引领全民撕名牌,游戏类综艺节目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发扬光大。

《浪姐》并没有完成创新这个目标,原以为的美式撕逼真人秀并没有通过这个节目在中国落地开花,第一期播出前后热搜的那些“扯头花”,“晓明历险记”只不过是调侃,节目往后,姐姐们一个比一个相亲相爱,姐妹情深。更有意思的是,第一期呈现出来的霸气和不羁,无视规则,diss评委,在后面荡然无存,反而是各种顺从规则玩命抢票,都拿出能多待一期是一期的架势。

所以你以为姐姐们是来乘风破浪的,其实她们只不过回过头把小妹妹走过的团综选秀套路再走一遍而已。《浪姐》的价值,不在节目模式的创新上,而是流量替换,用小妹妹小哥哥成名的方式抢走她们的流量,让演艺圈看上去德位更相配一些,再让资本做一下选择题,选德高望重又敬业的姐姐还是选暂时干啥啥不行的小鲜肉呢?

不用在意《浪姐》怎么开,怎么走,估计在这一年半载内,大众的视线内是躲不开这些姐姐们了,各大综艺,中秋晚会,双十一晚会,元旦晚会,甚至是春晚,最耀眼的团秀舞台一定是姐姐们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