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日本陆军为了扩大侵略目标,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款四轮驱动吉普车”,也就是九五式小型乘用车。该车体型小巧,机动灵活,还采用了当时在汽车传动领域称得上前卫的“分时四驱”设计,是日军当时为数不多的可靠装备。

扩大侵略的需要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为“讨伐”抗日武装,大量使用卡车等机动车辆搭载步兵编成“讨伐队”,试图利用机动性强的优势对抗日武装实施分割包围。然而卡车经常陷于雪地和泥地中难以行进,采用液冷发动机的车辆在东北的严寒环境下还经常“趴窝”,因此这些本用于加强机动性的车辆反而成为了拖累机动性的“累赘”,甚至导致“讨伐队”遭到抗日武装的伏击。

由于在实战中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加之对中国华北地区的全面侵略已经“箭在弦上”,因此日军开始寻求一种可以在寒冷条件下运作并具有较强机动性能的小型车辆。1934年,日军向国内各大汽车生产商招标,要求研发一种采用气冷发动机的高机动性人员运输、联络和侦查用四轮驱动车辆。包括日本内燃机(即今天的日产汽车)、丰田自动织机自动车部(即今天的丰田汽车)、发动机制造(即今天的大发汽车)和冈本自行车自动车制作所都拿出了他们的原型车。

与美制威利斯吉普和德制82型“桶车”停在一起的95式小车

最终,日本内燃机靠着四轮驱动底盘赢得了竞标。新车被命名为九五式小型乘用车(日语名称:九五式小型乘用车),于1936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世界上第一款四轮驱动吉普车”

曾有日本技术史专家将九五式小型乘用车视为“世界上第一款四轮驱动吉普车”,确实,这种被称为“轻四起”(意为轻型四轮驱动车辆)的车辆不仅是日本研发生产的第一款四轮驱动轻型越野车辆,而且投产时间早于著名的美制威利斯吉普、苏制嘎斯61和德制82型“桶车”,算得上是乏善可陈的二战日制作战车辆中的一朵“奇葩”。

“轻四起”车体全长3600毫米,宽度为1300毫米,车身轴距2000毫米。相比起美德等国的类似车型,该车的重心较高。全车为非承载式车身设计,底盘主体为钢架梁结构。为提高该车通过能力,车轮采用优质橡胶制造,并在车体尾部则挂有一个备用车轮,以便随时更换,后世一系列民用越野车基本都沿用了这个设计。

九五式小型乘用车越野能力测试

作为该车最核心的设计之一,“轻四起”的四轮驱动装置实际上是属于“分时四驱”,以简单的双万向节完成前后传动装置的连接,在铺装路面等较平坦路面行驶时仅仅依靠后轮驱动,而在需要越野机动时则切换到四轮驱动。以现在观点看,这样的设计在当年绝对是前卫设计。

动力方面,该车安装一台V型双缸OHV气冷发动机,初期型的排量为1.2升,不过由于运转过程中热负荷较大导致发动机功率下降,为了弥补性能损失因此在后期生产型号上安装了排量增大的改进型,包括1.3升和1.4升两个型号,其中1.4升型号最大功率为33马力。

由于该车在研发之初就是为了应对东北地区环境,因此日本关东军成为“轻四起”的最大用户之一。该车在东北地区经受住了考验,尤其是其气冷发动机和四驱能力使其获得了超过其他轮式车辆的强大机动性能,成为了关东军“讨伐”抗日武装的“凶器”,在关东军内博得“盛名”。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九五式小型乘用车的车辙遍布中国大地。由于九五式小型乘用车缺乏装甲防护,因此有不少该型车被中国抗日军民击毁击伤。

远东战役中正在搭乘一辆缴获的九五式小型乘用车追击败逃日军的几名苏军官兵,从外观上看应为B型生产型,

如果说“轻四起”在面对严重缺乏反器材武器的中国军队时还可以“自保”,在面对高度机械化的苏联红军时命运就堪称“悲剧”了。九五式小型乘用车第一次卷入与苏军的大规模交战发生在1939年的诺门罕之战,在此战中关东军遭到了由朱可夫指挥的苏蒙联军的沉重打击,损失了大量技术兵器,在苏军的缴获武器清单中就包括了该车。而在1945年8月的远东战役中,苏军击溃了关东军主力,残余的一部分九五式小型乘用车又成为了苏军的囊中之物,甚至被苏军利用以追击其昔日的主人。

后世影响

战后,除了大部分被摧毁和少部分被盟军缴获,在日本本土几乎没有九五式小型乘用车存世。但该车在日本国内一直有一批拥簇,近年来这些人通过各种手段设法寻找并修复了数辆残破的九五式小型乘用车,并作为“文物”频频出镜,虽然该车并不具有太强的“武器”属性,但这样的行为在日本右翼势力逐渐抬头的今天仍然不由得让人产生为军国主义“招魂”的联想。

由于九五式小型乘用车造型颇为别致甚至堪称“美观”,因此在日本的“二次元”世界颇有名气,就在近几年热度较高的军事题材动漫作品《少女与战车》中就有该车出镜,成为剧中的一个彩蛋式“龙套”。

日本民间组织修复的九五式小型乘用车

除了在日本,在九五式小型乘用车作战的主战场之一的中国,随着抗日题材影视作品的兴起,对包括该车在内的各种日式作战车辆道具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些影视道具制造工厂已能实现批量生产九五式小型乘用车道具,当然这样颇具有戏剧性意味的结果一定是昔日的设计者所始料未及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