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是三國文化和春節文化的發祥地

民風淳樸,民俗優雅

絲綢文化、紅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交融生輝

川北大木偶、川北燈戲

西充剪紙、閬中皮影戲飲譽中外

川北大木偶戲

川北燈戲

西充剪紙

閬中皮影戲

今天讓我們一起

跟着非遺遊南充

感受“三國文化之源,千年絲綢之都”的魅力

川北大木偶戲

"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流傳於四川東北部地區,迄今已有300年曆史。川北大木偶戲是世界唯一的大木偶藝術,現僅存於南充市四川省大木偶劇院。

蘇聯戲劇家、著名木偶大師奧布拉茲佐夫早在50年代就發表評論文章,稱讚川北大木偶是“世界上罕見的木偶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冠冕”。2006年,川北大木偶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就演出形式而言,大木偶戲可概括爲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藥發木偶五種。

川北大木偶屬於杖頭木偶。杖頭木偶具有豐富的真人技術表演,就是用竹杖或木棒支撐木偶的軀體,表演者一手握住竹杖或木棒,像撐傘一樣把木偶舉起,另一隻手操作木偶上的兩根鐵籤,從而讓木偶比劃各種動作。

忙而不亂,慢而不斷

美輪美奐,氍毹英豪

這樣的川北大木偶戲

一定要看!

川北燈戲

一堂歌舞一堂星,燈有戲文戲有燈

庭前庭後燈弦調,滿座捧腹妙趣生

川北燈戲的內容,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和勞動人民的生活。喜劇多、悲劇少。就是正戲、苦戲,也帶有濃重的喜劇色彩。

川北燈戲的劇目多取材於民間生活,現有劇本200餘個,唱腔曲牌分正調和花調兩類,來源於民間小調、神歌、佛歌、嫁歌、聖諭調及端公調;表演以(醜)、(跩)、(笑)爲特徵,融會多種技藝。

由於它生長於民間,反映的是民間的人生理念和審美情趣,因而爲山鄉民衆所喜聞樂見,並稱之爲"農民戲"、"喜樂神"。2006年,川北燈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川北燈戲

有燈有戲有歌舞

盡顯川北燈戲的迷人特色

西充剪紙

剪紙是中國漢族傳統裝飾藝術的一種

它源於漢,興於唐,發端於民間

蘊藏着古老文化的內涵

2011年,四川手工剪紙(西充剪紙)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西充剪紙的作品多以“福祿壽喜”“連年有魚”“百年好合”等寓意吉祥的內容爲題材。

形式上以刺繡花樣、禮花、燈花、窗花類型爲主,另有人像剪影以及剪紙藏書票。給人以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後產生了反映南充地域文化內容的剪紙作品,如《南充八景》等。

西充剪紙既有北方剪紙的古拙、質樸、厚重、剛勁有力、粗獷豪放,又有南方剪紙的嫵媚細膩、纖巧秀麗、氣勢宏偉、金碧輝煌,更有川北剪紙的“巴人文化”的韻味。

閬中皮影戲

一口述盡千古事

雙手對舞百萬兵

“四川皮影戲(閬中皮影戲)”是產生並流傳於四川北部大巴山南麓、嘉陵江中上游閬中市(縣級市)轄區內的一種戲曲。2011年,四川皮影戲(閬中皮影戲)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其特點是皮影造型美、身影適宜,結構均衡,雕刻技法嫺熟,線條流暢細膩,鏤空留實得體;面部橢圓,頭帽鬍鬚不固定;服飾多采用川北民間傳統流行的花紋圖案裝飾,造型十分精緻優美並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皮影戲歷經千年,融合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四川地區的“川北王皮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皮影自清康熙初年傳承至今已逾300年,採“南、北、土、廣、渭”等衆家所長,吸“雕、剪、繪、塑”等技藝之精要,融川北風情民俗之意趣。

閬中皮影戲

兼收幷蓄,故舊創新

融合傳統技藝與現代美感

獨具蜀地風格,自成一脈

嘉陵江畔南充城

崇文尚教,書香飄逸

歷史悠久,風光錦秀

在這座千年絲綢之都

一起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