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兵書

來源:神經現實(ID:neureality)

北京時間8月29日早上6:40,埃隆·馬斯克帶着他的“賽博豬”亮相發佈會,向世界直播了Neuralink在腦機接口技術方面的進展。

馬斯克展示了他的小豬有多活潑健康。其中一隻曾經植入過設備,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它快樂地吮吸着奶瓶。馬斯克說這隻小豬現在的狀態,證明了整個移植的過程是可逆的。另一隻被植入了芯片的小豬,聞了聞臭臭,連接到電腦屏幕上的腦電信號圖標馬上出現了一個峯值。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神經科學研究人員格萊美·莫法(Graeme Moffa)認爲,這一技術的突破點在於新型芯片的尺寸(Neuralink的芯片直徑約爲23毫米)、可移植性、儲存信息的能力和無線傳輸的功能。

Neuralink曾在2019年推出了植入在耳後的第一代腦機接口設備,今天公佈的第二代設備更加微型,且無需露在外面——它只有硬幣大小,帶有密集的微型線路,可以置於頭骨下方,只在頭皮留下很小的創口。

除了芯片上的改進,他們還使用了外科手術機器人來實現芯片植入過程的自動化操作:在局部麻醉的條件下,一臺帶有外科醫生提前設置好的絲線和微型針頭的“縫紉機”,避開血管,把你的頭骨打開一小塊,然後快速、精準地植入到正確的位置上,整個過程只需要一臺近視矯正手術的時間。

目前這一技術有望被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的疾病,比如癱瘓、抑鬱、失憶等腦部或脊髓受損的病症。但Neuralink公司的野心不止於此:他們希望在未來開發出更具普及性的人機連接設備,實現多種外部操縱功能,比如召喚你的特斯拉,玩虛擬遊戲,甚至讀取記憶等。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技術支持。這場發佈會目的在於招募工作者加入Neuralink,而非爲了籌資。

由於今年的疫情,原本馬斯克許諾在今年年底於人體上完成的臨牀試驗面臨推遲。該公司的首席外科醫生馬修·麥克杜格爾(Matthew MacDougall)說,Neuralink的第一組臨牀試驗旨在治療少數癱瘓或截癱患者。

埃隆·馬斯克宣稱他們獲得了由FDA(美國食藥監局)批准的特殊授權,主要是關於減緩危及生命的病症的醫療設備研發許可,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得到了FDA的完全支持。在發佈會上,馬斯克也並未展示設備和小豬的相關科學數據。有四名從Neuralink離職的前員工表示,他們的領導急着爭分奪秒,這種速度對於緩慢遞增的醫療設備研發過程來說,顯得很奇怪。

但他們的腦機接口技術仍不失爲一項突破性的成就,也是人類歷史上極具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這需要我們去理解以下這兩個問題:

一:腦機接口技術的實現有多難?

腦機接口的疑難之處在於:它是針對我們人體最複雜精密的器官——大腦展開的。粗略來說,就我們對大腦的認識而言,現階段我們還不能得知大腦是如何工作的,也無法找到構成自我、靈魂之類的東西在大腦之中的所在。Neuralink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弗利普·薩布斯(Flip Sabes) 則認爲,要實現工程學上的問題,我們無需理解大腦。只要能夠讓神經元和計算之間進行交流就可以了,其他的問題機器學習會幫我們解決。

而腦機接口需要克服的障礙主要包括兩點:一是信息處理的問題,二是植入的問題。

大腦的神經活動信息非常複雜,它需要更高計算能力的計算機來處理這些數據。Neuralink團隊認爲至少需要一百萬個同時記錄的神經元,才能算實現成功的腦機接口。這就意味着要在一個小小的芯片上集成上百萬個電極,而這一技術至少到本世紀末也無法實現(有生之年系列)。

要植入大腦,需要打開頭骨,而光是頭骨和頭皮之間大概就有19層的東西,頭骨和大腦之間還有三層薄膜包圍着。重要的是,如何穿透這些組織而不引起出血等損傷?爲了解決這一問題,Neuralink公司今天展示的這臺外科手術機器人,其目標在於無創、無需麻醉、自動化地完成植入過程。

而無線傳輸(包括信號擴增、模擬-數字信號轉化、數據壓縮)、感應式充電等技術也是需要突破的障礙。還有生物相容性的問題: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自動識別侵入物,並立即派出免疫細胞把它包圍起來形成疤痕組織,我們該如何騙取免疫細胞的信任,讓芯片能夠正常存留在腦中持續起作用呢?或者說,芯片的使用週期有多長?我們需要頻繁的開顱手術嗎?

最後,大腦的可塑性也在暗示一個問題:如果植入了芯片,那麼你的腦還會是你的腦嗎?

二:人機共生的時代,你準備好了嗎?

腦機接口得到廣泛應用已有20至30年的歷史,例如,已有數萬人在使用神經植入物,治療帕金森症等神經系統疾病。它通過埋置在大腦內部的深腦刺激來減緩震顫等症狀,但與外部沒有連接。還有人工耳蝸、視網膜假體等應用,但由於電極數量較少(人工耳蝸只有十幾個電極,視網膜假體有六十個),與真實的耳朵(3500個神經元)、眼睛(百萬級的神經元)帶來的效果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在醫療領域 ,則是通過接入大腦的運動皮質,來實現遠程遙控,使得癱瘓患者可以通過意念來移動屏幕上的光標。比如,2015年,DARPA(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使用了實驗性的腦機接口,通過外科手術植入微芯片,使得癱瘓的人能夠駕駛模擬飛機。這一技術也可以被用於駕駛無人機。同樣的道理,利用100個電極就能夠確定光標的移動位置,也能夠用它來讀取手臂、腿部等身體其他區域的動作,併發出指令。在巴西,一位癱瘓少年身穿特別設計的外骨骼爲世界盃開球。

在軍事領域,腦機接口技術也被專家認爲在戰場上有效。在野戰中,士兵可以通過將大腦皮層連接到機器,在AI協助下測量評估戰場上的數據。並能通過分析神經信號,在戰場上進行虛擬交流,實現“心靈感應”。

互聯網領域的腦機接口應用更接地氣一些。Facebook公司的“腦機接口”成果之一,則解放雙手,直接讓大腦和計算機交流——它是一種可穿戴在胳膊上的設備,能夠通過測量神經元活動的技術來控制數字活動。或許在未來我們可以在臉書上用意念互關、點贊。

但也存在許多擔憂,在未來,我們會被腦機接口設備控制嗎?我們是否會形成電子設備依賴症?就連最隱祕的角落——我們大腦裏的信息也無處可藏,隱私和信任的邊界在哪裏?

參考鏈接:

Neuralink與大腦的神奇未來 | 第三部分:腦機接口

Neuralink與大腦的神奇未來 | 第四部分:Neuralink的挑戰

Neuralink與大腦的神奇未來 | 第六部分:大融合

https://www.vox.com/recode/2020/8/28/21404802/elon-musk-neuralink-brain-machine-interface-research

https://techcrunch.com/2020/08/28/elon-musk-demonstrates-neuralinks-tech-live-using-pigs-with-surgically-implanted-brain-monitoring-devices/

https://www.axios.com/elon-musk-neuralink-brain-computer-interface-17a2e88e-b9fa-4e21-8f20-45fd387b110b.html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0/aug/28/neuralink-elon-musk-pig-computer-implant

https://www.nytimes.com/reuters/2020/08/28/technology/28reuters-tech-neuralink-musk.html

https://www.statnews.com/2020/08/28/elon-musks-neuralink-unveils-prototype-of-brain-implants-and-looks-toward-clinical-trial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