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分界岭。乌台,就是御史台,因为御史台有一棵柏树,栖息着数千只乌鸦,所以御史台被称为乌台。

“乌台诗案”的起因,是因为苏轼调任湖州的时候,按照规矩,进了一份《湖州谢上表》,主要是感谢皇上对自己的提拔之恩。按说这样的表章是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苏轼在其中写了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便被别有用心的人挑出来毛病。

我们都知道,宋神宗的时候,北宋开始了王安石变法,但是苏轼是反对变法的,因为他在任地方官时,看到了很多因为变法而陷入赤贫状态的百姓。苏轼的这一句话,便被人指责为对新法的不满。

于是,苏轼就被翻了旧账,他曾经写过的那些诗,都被摆了出来,“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被认为是抨击青苗钱;“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被认为是抨击朝廷的选官制度;“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被认为是抨击水利难成;“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讽刺盐法的……

于是,苏轼便被拿进了大狱,最后在王安石、章惇等人的力争之下,苏轼才逃出性命,被贬往黄州为官。写诗,让苏轼名噪一时,也让苏轼流芳千古;但写诗,也让苏轼沦为阶下囚,还牵连了很多朋友。

从乌台逃出性命后的苏轼,从此再也不敢随便写诗,更不敢将自己写的诗词,轻易示人,他的诗词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显露出淡泊旷达,超然物外的味道。

在宋神宗元丰四年,苏轼的一位朋友章楶,给苏轼送来一首自己写的《水龙吟·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章楶这首杨花词,将杨花的姿态和风韵,刻画得入木三分。苏轼看了之后,也忍不住极口称秒。对于一位最擅长写诗词的文人来说,看到这样的绝妙好词,自然要和上一首。可是,刚刚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在技痒的同时,却依然有些担忧——会不会又被人揪住小辫子?

犹豫再三,苏轼终究还是和了一首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又是苏轼的一首千古名篇,是这位豪放派词人的婉约风格的作品。然而,即便是这么小心翼翼的一首词,在苏轼送给章质夫的时候,特意交代了一段话:“某启。承喻慎静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谨置之座右也。《杨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续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也就是说,苏轼告诉章质夫(也就是章楶),我听从吩咐每天谨慎小心地处于忧患之中,你的这首《杨花》词太绝妙了,我本来不敢续作的,但是想到你正在此时出任巡按,想了半天,还是写了一首。但是,你千万别让别人看见!

一句“以告不以示人也”,透漏出苏轼小心谨慎的态度。或许,他是真的被“乌台诗案”整怕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