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漢正街商業圈一帶的“裏份”文化,是和北京胡同、上海弄堂並稱的三大地方民居建築文化。

在這些“裏份”中,有一條地圖上都找不到名字的裏份,名爲“新安巷”,它位於和漢正街並行的大夾街北面,其內有一處清代的建築牆體遺存,從它斑駁的磚面上依稀可辯出“新安書院”四個字,這就是清代漢口著名的紫陽書院遺址。

這是清代時期徽商留下的足跡。

在這斑駁的牆體背後,既藏着徽州人在異鄉創業的艱辛,也藏有僑居漢口的徽州人和漢口本地人一場長達百年官司的無奈。

漢口“裏份”

壹、徽州人在漢口

明朝成化時期,漢江改道,漢口從漢陽縣中剝離了出來,而漢口之所以能夠發展成湖廣地區的商業重鎮,和它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

因爲漢江改道,也因爲面臨長江,秦商(陝西商人)可順着漢江直抵長江北岸,由漢口作爲秦地商品的中轉站,並販運至全國各地。

由此,“南瞰滇黔,西通秦蜀,北達幽燕,四方之食貨集焉,而去汴洛最近,蓋亦適當地利之中”①,並被號稱“七省通衢”的漢口,成爲各地商幫角逐的戰場,這期間,自然少不了徽州人。

徽商進入漢口的時間雖然晚於秦商,但其發展的速度卻遠遠超過了他們。

明清兩代,在漢口經商的外地人中,徽州人最多,資本也最雄厚,“漢鎮列肆萬家,而新安人居其半”②就是最好的證明。

漢口,徽商重要聚集地之一

不過問題就在於,在漢口打拼的徽商,從明成化年間開始,一直到清康熙前期,在歷經近200年的發展中,他們的人數和資本雖然超過了其他商幫的總和,但始終找不到歸屬感。

在他們心裏,自己只是在漢口漂泊的異鄉人,經商賺錢只是一種謀生的方式,根本無法融入進漢口的社會生活中。

而且,雖然在漢口經商的徽州人衆多,但平日裏大家的聯繫並不緊密,商業上的結盟也處於可有可無的狀態,即使大家都有心想要聚一聚,卻找不到一處真正合適、舒心的地方。

這樣的情況下,其實不利於徽州人在商場上的進一步壯大。

那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呢?站在徽商自己的角度來看,是因爲沒有書院。

換句話說,漢口缺一座屬於徽州人自己的具有品牌形象的書院,即,紫陽書院,這是導致徽州人在漢口無法形成凝聚力的根本原因。

漢口,地理位置適合商業的發展

貳、爲什麼要在漢口建書院

說到這裏,很多人肯定要問,一座書院就能形成凝聚力了?而且徽商只是在漢口賺錢的,又何苦在漢口建書院,去引起當地人的不滿呢?

事實上,這也是明清兩代三大地方商幫中,徽商和其他兩大商幫的最大不同之處。

三大商幫是指:徽商(徽州商人)、秦商(陝西商人)、晉商(山西商人),他們三家的實力是明清兩朝最強的。

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野議·鹽政議》

但無論三大商幫的實力多強,秦晉商人的特點是在外地賺錢,回鄉養老,資本跟隨人走,大都是要帶回故土的。

那徽商呢?徽商的特點是,他們僑居異鄉,賺了錢也會反哺故土,並不吝嗇,但人呢?很多時候不會回徽州了,而是直接在自己的經商之地紮下根來。

徽商會紮根在經商之地

在異鄉紮根的徽州人,會盡最大的可能融進當地的生活,他們會把徽州本土的建築風格、飲食習慣等都帶過來,還會讓自己的子女在當地讀書、科舉,這一點在清朝時期最爲突出。

這也是爲什麼今天被譽爲“狀元縣”的休寧縣所羅列出來的科舉狀元,有很多都掛着其他地方的籍名,這種做法在明清時期叫寄籍,類似今天的借讀和高考移民,是徽商爲了謀取利益最大化的一種合法手段。

所以建書院的目的,對外,就是徽商明明白白的告訴漢口當地人,我們是有信仰的,沒有普通生意人的那種粗鄙不堪,我們是要在漢陽府參加科舉的;對內,就是要加強同鄉之間的互幫互助,並能儘快的融入進漢口的當地生活。

將待其成,與父兄子弟朋友日相講習於其中,本朱子之德行以爲儀,述其所以教人者, 以爲鄉之後進式。---《增訂漢口紫陽書院志略》

書院,事實上就是徽商向漢口當地人展示與生俱來的高素質及外在形象的具體方式。

清代徽商形象

而且,書院也是徽州人的圖騰。

很多人對徽州的印象最深刻的也許是徽商,但事實上,科舉纔是徽州人首選的人生道路,經商只是徽州人生活所迫下的無奈之舉。

正因爲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對科舉、讀書的重視,所以徽商在外地賺錢後,都會第一時間反哺故土,修橋鋪路,興建書院,這也是爲什麼明清時期,徽州書院的數量能夠名列全國前五。

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東林、江右、關中、徽州。---《徽州府志》

如果說書院是徽州人的圖騰,那麼,“紫陽”作爲徽州書院的品牌,就是圖騰中的圖騰,是徽州文教的鮮明特色,也是身處異鄉的徽州人用作同鄉之間提升凝聚力的重要媒介。

歙在山谷間,墾田蓋寡,處者以學,行者以商。學之地自府縣學外,多聚於書院。書院凡數十,以紫陽爲大。---《徽州府志》

健偕計北上,往來吳越間,見所在皆有紫陽書院。---《漢口紫陽書院志略》

這些種種,都得益於被後人稱爲“朱子”的理學家,祖籍徽州婺源的南宋朱熹。

朱熹,徽州人的精神信仰

自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徽州知府韓補在徽州府南門外的紫陽山麓,建了一座專門祭祀朱熹的書院,並得到宋理宗御賜“紫陽書院”的匾額後,朱熹就成了徽州人的驕傲,他的學說在徽州最爲盛行。

尤其是明朝建立以後,朱熹在徽州的地位已經和孔孟並列了,而視“朱子學說”爲精神信仰,視紫陽書院爲神聖殿堂,這也成了所有徽州人的共識。

蓋昔鄉先生之旅處於斯也,其心未嘗一日忘新安之教,故於鄉里聚會之餘, 共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誼,思有所託以行之永久,乃議創建書院。---《漢口紫陽書院志略》

所以在漢口建一座紫陽書院,意義重大。

徽州歙縣的紫陽書院

叄、由書院引發的百年官司

要建書院,首先要有一塊擁有產權的土地,但這塊地並不好選。

因爲書院在徽州人的眼中是一個神聖的地方,作爲徽州人的百年基業,僑居漢口的徽商在書院的選址上非常謹慎。

他們經過多次勘察,終於花重金在漢口中心地段買了一塊地,只是這塊地的面積不夠大,達不到書院規劃的規模。

爲此,徽商們貼出了告示,凡是和該地段有接壤的人家,只要願意出售民宅,他們都願意在一個合理的價位內買下來,先付錢後搬遷,這樣一來,附近的居民都主動找上門出售自家的房子。

這一年是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

然而,僑居漢口的徽商們卻忽視了人心對錢財的貪婪,高價購買民房來擴建書院的方式,埋下了後面近百年的官司禍根。

這座紫陽書院的設計師、主要工匠都來自徽州本土,參照的是徽州祠堂的規制,就地取材,歷時十二年才建成,是當時漢口地區的建築標杆。

這是一座深具徽文化特色的龐大建築羣,其主體建築“尊道堂”,佔地面積就高達372.4平方米。

其他主要附屬設施有:佔地面積達174.07平方米的學生寢室、佔地面積分別達6.6平方米的東西兩房,佔地面積達28.33平方米的池塘、佔地面積達28.74平方米的藏書閣、佔地面積達77平方米的老師寢室“主敬堂”,佔地面積達57.2平方米的學生高級寢室“願學軒”等,還有廚房、禮門、義舍等建築設施。

毫不誇張的說,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建成的漢口紫陽書院,其建築面積高達近1萬平方米。③

正因爲徽商的大手筆,引來了很多無妄的官司。

漢口的紫陽書院

1、第一次官司

這麼一座龐大的書院,如果土地產權不清晰,一旦建成後,所誘發的官司足以能讓旅漢的徽商傾家蕩產。

事實上,在書院規劃之初,旅漢的徽商就面臨了當地人的挑戰。

康熙三十三年,在徽商買了地產並打下地基之後,當地人一紙訴訟將徽商告上了官府,他們認爲紫陽書院遍地都是,在漢口再建一座毫無意義。何況朱熹在徽州六縣都有專門的祠堂祭祀,又何必在漢口多此一舉,由此阻擾書院的建造。

如果不是主持修建書院的徽商在府衙的大堂上據理力爭,並由此上升到了忠君愛國的地步,也許漢口的紫陽書院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在書院建造的關鍵時刻,也是“尊道堂”的上樑之時,原本已經將自家住房的宅基地賣給徽商的幾戶原住民,在見到已經初具規模的書院後,他們對當初和徽商達成的賣地協議後悔了。

在這種心理下,這些原住民在收了錢後不但不按原定的協議搬遷,還在陰謀者的慫恿下,和徽商起了衝突,並聯絡漢陽府、乃至湖北出身的京官,試圖由他們出面給漢陽知府壓力,以達到阻止紫陽書院建造的目的。

這是僑居漢口的徽州人在建造自己信仰天堂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第一次危機。

幸運的是,徽州籍出身的在京官員勢力還是很雄厚的,在這些同鄉官宦的支持下,這場打到康熙皇帝跟前的官司,最終以失信的原住民的失敗而告終。

漢正街新安書院大門遺蹟

2、第二次官司

徽商雖然經營的是鹽、木、茶、典當四大產業,併兼營魚、米、糧、油等,但在漢口的徽商,依託紫陽書院又從事了一份新的產業,即,房地產。

早在僑居漢口的徽商買地建書院的時候,就考慮到了書院帶來的附加價值,所以順手也將書院周邊的土地都買了下來,也就是說,今天漢口的“新安巷”,在當時,產權是屬於紫陽書院的,這也是旅漢徽商共同持有的地產。

因爲漢口在清代已經成爲華中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這裏也是僅此江浙地區的徽商第二聚集地,所以,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旅漢徽商一致決定把新安巷加寬,同時再建一座新安碼頭,方便經商出入。

然而,讓這些身居異鄉的徽州人想不到的是,對自己的地產開發卻再次引來了官司,他們建設新安碼頭的計劃遭到了當地人的阻擾,原因在於,因爲時間的久遠,部分新安巷地產被當地人偷偷侵佔,而在這個過程中,徽商並沒有發現,“歲久,爲某姓隱侵。”

這一次,官司一度打到了湖北巡撫衙門,旅漢的徽商也看不到訴訟獲勝的希望,反而在官司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興訟六載,破鉅萬,不能成事,以致力竭資耗,而祭典缺然。---《重修古歙東門許氏宗族.觀察建園公事實》,乾隆二年刊本

如果不是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在時任湖南衡永郴道的許登瀛的努力周旋下,在剛上任的湖北巡撫楊的密切關注和追求公平、公正下,這場官司的失敗者恐怕就是旅漢的徽商了。

而一旦輸了官司,旅漢徽商建造紫陽書院的合法性就會被質疑,那麼,他們當初購買土地的方式會被打上強取豪奪的標籤,以致他們在漢口的資產會被剝奪用來平息“民憤”,最後會血本無歸,一無所有。

“新安書院”字樣的磚牆遺存

肆、官司的終結者,湖廣總督畢沅

儘管旅漢的徽商打贏了兩場大型的訴訟,但並不意味着他們和當地人的關係就已經緩和了,就沒有了任何爭議。

事實上,從徽商開始規劃書院的那一刻起,雙方的紛爭就一直不斷,所以徹底解決這場官司,就成了僑居漢口的徽州人最大的願景。

幸慶的是,徽商終於等來了這一刻。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湖廣迎來了新總督,他叫畢沅,出生於江蘇太倉的徽商後人。

這是畢沅第二次任湖廣總督,相比乾隆五十一年的那次短暫的任期,他決定徹底解決漢口的徽商和當地百姓的矛盾。

那他是怎麼解決的呢?

1、上任伊始,畢沅就到紫陽書院去祭拜供奉的朱熹,對旅漢的徽州同鄉展開了慰問,並在擔任湖廣總督的八年時間裏形成慣例,以此告訴漢口當地人,紫陽書院背後的男人是湖廣兩省的一把手,你們不要亂鬧事。

2、開放新安碼頭,由徽商專用的商業通道改爲便民措施;放開書院的招生限制,由原來只接收旅漢徽商子弟的侷限,擴大到招收漢口當地貧苦百姓家的子弟,以享受大清的文化教育。

3、豐富紫陽書院的公益內容和覆蓋的人羣。畢沅第二次任湖廣總督,主要是爲了處理長江在荊州決堤的洪災問題。所以他到任後,鼓勵漢口的徽商出錢出力救助災民,並要求紫陽書院增加義學、義舍,爲逃難到漢口的災民提供救助。

不僅如此,畢沅還打消了旅漢徽商及書院各位執事的顧慮,使得書院的水龍隊(清代消防)被納入到了官府的火災救助體系中來,並鼓勵書院招募當地人擔任水龍隊員,制定相關的薪水、獎懲等制度,解決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4、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畢沅又親自出面,爲修繕書院募捐,並親自寫下了《募修漢鎮新安書院序》來記載這件事,同時爲了防止在修繕的過程中,因爲工期的原因再出現對書院進行破壞、鬧事等爭議,他又出了《重修飭禁示》,警告那些隱藏在暗處的不安分子。

畢沅不愧是當時的治政精英,他看到了客居漢口的徽州人和漢口當地人的矛盾所在,故而利用自己的身份,從科舉、公益等方面入手,爲旅漢徽商及紫陽書院融入當地社會掃清了障礙,徹底解決了這場百年的紛爭。

畢沅像

汪郎說:

如今,徽商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紫陽書院僅剩下一段殘破的牆體,所有的公案也都沉浸在史籍中。

但,我們無法忽視和忘卻徽商曾經爲漢口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的貢獻,歷史是需要銘記的!

注:

①《漢口紫陽書院志略.卷一.漢口徽國文公祠堂總圖記》

②《漢口紫陽書院志略.卷七.尊道堂記》

③《漢口紫陽書院志略.卷三.建置》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徽州城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