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年轻人的“颐式”生活,有湖光山色,更有新时代的青春意趣

步伐越来越快、行程越来越紧、心情越来越焦虑,这似乎是当代“社畜”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放缓脚步、享受生活了?

就在这两天,郑爽一段分享“颐式生活”的小短片引起了很多年轻网友的关注。

短片中,穿着汉服的郑爽和亲友相约颐和园,吃着老冰棍、踩着脚踏船、感受着皇家园林的湖光山色,好不惬意。网友艳羡,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难得还寻觅到这一份简单宁静的幸福感;郑爽却说,用心生活的人,也会得到生活用心的回报。

《我在颐和园等你》播出后,很多观众惊艳于颐和园“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的“颐式美学”,同样也开始计划起放慢一天的脚步,与家人到园中享受一次逃离喧嚣的“颐式生活”。

用眼睛与心共同感受“颐式美学”

穿梭于车水马龙间,行走在高堂广厦中,习惯于快节奏的喧嚣,即便是难得的休息时间,想的常常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出国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

但实际上,当目光拉近,其实历史厚重与现代气息交融的“东方美”就在我们身边。积淀着岁月印记的皇家园林,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楼塔古街,散发着自然大美的水秀山明,想要感受这样的东方之美无需远行,放下匆忙的脚步,它们就在不远处的“颐和园等你”。

《我在颐和园等你》播出后吸引了很多观众,在跟随着张国立和其他年轻干事走进颐和园,探索历史文化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一种从未了解过的“颐式美学”。过去,很多人对颐和园的了解只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慈禧太后住过的地方,但跟随镜头深入探索后会发现,这里有园林养护保育之美、历史古迹岁月之美、传统文化传承之美,亦有人文手作情趣之美。

“颐式美学”第一美,便在于园林景观本身与其养护保育之美。

这里被称作“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园林美学的内涵精神体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角度都是一副绝美的风景画。万寿山与昆明湖山水相邻,而山水之间又被长廊分隔开来,身处长廊之中,一面是山、一面是水,颇有“画中游”的美感。

蓝天白云映衬着如碧玉般的镜面,十七孔桥便是镶嵌在碧玉上的玉带。中国园林美学追求“虽由人做,宛若天开”的意境,颐和园的园林景观便是最好的证明。

山水对比布局的高度统一,遵循的是中国传统哲理阴阳虚实的关系;宫殿建筑的排列组合,依照的是儒家学说的理论;万寿山顶处构建的宗教建筑,是古人祈求佛陀庇护的祝愿。山、水、建筑各自独立成景,又相互映衬,就像《我在颐和园等你》镜头记录下的每一帧,都是一幅充满东方美学的园林巨制。

时隔百余年,依然能够感受这保存完好的园林景观,亦是其园林养护保育之美所在。诚如特邀总干事张国立所言,“劳作让自然与人类的能量相互转化,促进了生生不息的循环,也因此诞生了天地大美。”

“颐式美学”第二美,在于其厚重的历史古迹岁月之美。

既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园林景观之美背后,尽是充满岁月积淀的历史厚重。《我在颐和园等你》中,张国立就和年轻的干事们带着怀旧的心态开启了“颐和往事线”,探寻这座皇家园林历经的270年岁月洗礼。

跟随着干事们的脚步,一步一景,一景一史。排云殿、佛香阁、谐趣园、乐寿堂、十七孔桥……和干事们一样,很多观众也惊叹于这207吨重的铜亭之精美;笑谈十七孔桥石狮隐藏的独特画风;感慨1914年门票价格与今日票价相比变得愈发亲民。

颐和园在时光中不断变迁,而在古迹背后酿藏的岁月之美亦在变得更加厚重。

“颐式美学”第三美,在于所展现的文化传承与人文情趣之美。

比如在节目中,干事们便登上三大古戏楼之一的德和园登台学戏,甩水袖、念韵白、演身段,观众也跟随着一板一眼、一招一式,感受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美。

嘉宾们还在节目中学习园艺插花、摆弄盆景、制作昆虫标本,将自然的馈赠加以精细的雕琢,很多观众禁不住感叹,原来“颐式之美”除了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双手触碰,多维度的感受让沉浸感更强了。

山水美、建筑美、园林美、文化美,除了历史积淀下未曾改变的“颐式美学”外,经年的重新改造、符合新时代的创新升级,赋予了颐和园内苏州街等景观崭新的使命与活力。《我在颐和园等你》便更加注重拓展文化创意的外延,对苏州街主题店铺进行重新设计和升级改造,节目播出至今已有许多“国潮”味道十足的“文化网红体验店”改造成功,成为了颐和园苏州街崭新的打卡地标。

用心去感受,或许你还会发现更多未曾领略过的“颐式之美”。

与家人、朋友相约享受“颐式生活”

跟着节目的镜头赏析过“颐式美学”以后,很多人还沉浸在美景之中,想要约上家人、朋友享受一场逃离都市喧扰的“颐式生活”。

尤其是在看完最新一期《我在颐和园等你》,解锁了惬意的“颐和盛夏”后,网友们纷纷将“颐和园之旅”列上行程,想要在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切身感受皇家园林中别样的“生活气息”。

究竟何谓“颐式生活”?

录制结束依然恋恋不舍的郑爽有自己的tips,很多网友在看完这段她分享的简短小片之后,留言急求“颐式生活攻略”,传媒柯南(ID::yujibuyuji)也贴心地总结出了一份普适大众的“颐式生活一日游秘籍”。

和家人一同体验乾隆御河游览水道前往颐和园,饱览沿河秀美的城市风光,感受昔日皇家御河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经过紫御湾码头、万寿寺、麦钟桥、长河桥,在南如意码头下船,便到了颐和园;

与闺蜜一起着上汉服置身园中,参照着老照片原景重现,与历史名人拍上一张“同景照片”,用古典亲近古典,感受历史的穿梭感;将荷花、水纹、蝴蝶等颐式园林景象穿在身上,你也能像郑爽一样风送荷香、仙气发光;

当然,你还可以带着爷爷奶奶到这里享受惬意,一步一景,一景一故事,听他们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这时如果能换上一身复古的衣裳,仿照着爷爷奶奶曾在颐和园拍过的旧照,“穿越”回他们生活的光景,再妙不过;

和好友相约在昆明湖踩着脚踏船,吃着老冰棍,远眺颐和园中的湖光山色,岛、堤、桥、亭接连出现在这幅山水画卷之中,回想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连郑爽都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你当然不能错过;

如果你是个文艺青年,那一定要和节目中王鹤棣、徐海乔一样,到这里循着作家沈从文《霁清轩杂记》记录的优美文字,“梁柱楹角髹绿漆画上紫藤,别致得不免有点俗气……”,探访其故居,鉴赏已难得一见的海墁苏画;

如果天气还没冷,尚可观赏到满湖的荷花,到景明楼看看野鸭、喂喂小鱼,尽享“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情趣;

当然,你还一定不能错过颐和园特有的“一水两街”,清风抚杨柳,轻舟惹涟漪 山水入画卷,仙境落人间,虽然如今的苏州街和乾隆年间有太多的变迁,却依然可以在升级改造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苏州街,像张国立和其他干事一样到茶楼喝杯茶、点心铺尝尝小点心,最后再选上一两件国风文创小物件,将颐和园的东方之美带回家;

穿梭夏日树木葱郁,寻觅古迹满园,感受了昆明湖碧波荡漾,记得在天黑前登上万寿山,一览落日余晖中的美轮美奂:晚霞辉映下亭台楼榭的清幽雅致,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如彩虹般的十七孔桥,安卧在廓如亭北面堤岸依然神采奕奕的断尾铜牛,感受生命周而复始的唯美。

放慢脚步,沉静内心,抛开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紧张,享受一次只属于你和家人、爱人、朋友的“颐式生活”,将自己的目光多在身边停留,你会发现,原来最美的风景,最简单的幸福,就在眼前。

让更多年轻人领悟“东方美学精神”

无论是颐和园本身别致的山色湖光、历史建筑,还是拓展园林美学外延,深刻的园林美学内涵,抑或倡导慢下脚步用心感受的“颐式生活”,《我在颐和园等你》都在传递着新时代背景下的东方美学精神。

东方美学生活,是一种有传承、有层次、有内涵、有文艺气息的生活方式。随着物质文明的愈发美好,人们对精神层面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

《我在颐和园等你》恰如其分地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美学范式,以美学概念为基础,将历史的厚重、传统文化的精髓、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吃穿用住的烟火气,加以艺术化美的表达,滋养生活,美化心境。

庄子云:万物与我为一。

这正是东方美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绽放生命的美感。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这也正是东方美学所倡导的“智慧和幸福要向内求”,即抛开金钱名利之外的“向外求”,让自己安静下来,从而获得的灵魂适意。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颐和园等你》所倡导的“东方美学精神”,不仅符合年长者历经生活积淀后的平和心态,这种更为纯粹的美感、幸福感,同样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驻足”,比如作为90后的郑爽,在没有拍摄的时候还要抽空来颐和园旁观探班,沉浸于遵循东方美学精神的“颐式生活”当中,不愿离开。

和郑爽一样,被颐式美学、颐式生活深深吸引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

在他们眼中,这里的历史文化厚重却不枯燥;园林美学古典又不失时代感,他们愿意跟随着干事们的脚步,感受颐式美学,沉浸颐式生活之中,甚至想要主动去了解更深层次的内涵知识,这也正是《我在颐和园等你》节目背后的深意所在——引领年轻人关注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年轻人摒弃迷失物质、急功近利、随波逐利,追求更为纯粹的“高级美学体验”。

《我在颐和园等你》即将迎来收官,但颐式美学依然在传递,颐式生活依然在邀请你我去用心体验。

趁着夏末秋初,循着节目的步调,与颐和园来一场美丽邂逅,你做好准备了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