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汉高祖刘邦,最早的记录就是《史记·高祖本纪》了,但这部记述刘邦生平的文章里充斥着大量荒诞不经的文章,和精彩万分的故事,让人对他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因此很多人说司马迁治史不够严谨,但是对于刘邦这位西汉的开国之君,如果不用曲笔的方式怎么能让这段文字流传于世呢?

杜撰和传说是有的,但基本史实也是存在的,只要你去除了神话传说和故事,那么就会发现隐藏在文章中的秘密,一个真实的汉高祖刘邦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去发现刘邦从一介布衣成长为帝王的秘密。刘邦的出身:没有真龙之子,只有寒门逆袭。

尽管在这段描写里,有神乎其神的描述,但是其基本情况就是刘邦出身寒微,是一般农家子弟,并没有深厚的家族背景,想从父辈和亲族那里获得支持,是不可能的,他的成功只能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他的父亲叫刘太公,母亲叫刘婆婆。由此可见刘邦出身低微,属于彻头彻尾的草根家庭出身,父亲连个名和字都没有,只能被称作刘太公。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的长相如何,我并不知道,史记里的描述也不能当真,人成功与否和自己的性格息息相关。那么刘邦的性格如何呢?刘邦为人不吝啬,喜好施舍,豁达而不拘小节。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尽管出身低微,却不会扣扣索索的,知道与人共利的道理,就凭这份见识和心胸,为刘邦日后成就奠定了基础。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史记·高祖本纪》

不从于众是成功者的标签,刘邦和父兄不一样,他不喜欢“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在很多人眼里,刘邦似乎是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人。但他们怎么能理解刘邦的想法,刘邦不喜欢做耕种之人,是因为他有更高的追求,他想入仕救世,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史记·高祖本纪》

到了壮年,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了考试和选拔,刘邦成为了泗水亭长,主管地方的治安工作,践行了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誓言,刘邦不是个空谈者而是个践行家。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的志向远大,但并不会向人显露,因为工作的原因,刘邦经常去咸阳出差,因此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秦始皇。在一次去咸阳出差的时候,刘邦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威仪,这进一步激发了刘邦的斗志,他不仅脱口而出:“大丈夫应当如此!”做个小吏只能造福一方,做天子则可恩泽天下。

遇到吕太公,刘吕联姻是刘邦的转机,改变命运的机会终于来临了。刘邦给岳父大人的见面礼很多,一万钱但却是空头支票,这里很多人说刘邦有无赖习气,萧何也说刘邦是个好说空话大话的人,让吕太公不要介意。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史记·高祖本纪》

但在我看来,刘邦这么做就是求财,自己确实没有什么钱,但是自己有一大堆兄弟,而吕太公有钱,为了避祸而来到沛县,刘邦出人吕太公出钱,刘吕之盟各取所需。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史记·高祖本纪》

萧何嘴里说刘邦没什么本事,但是大家对于刘邦却都很尊重,刘邦和大家打打闹闹丝毫不拘束,大家对于他坐在上座也没有什么意见,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在沛县不可撼动的地位,在这里刘邦就是老大,是名副其实的王者。吕太公把吕雉许配给了刘邦,对于他的这个做法,老伴吕婆婆很不理解,刘邦属于大龄单身,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谁也不用许配给刘邦这么个老头子呀!但她哪里知道,当吕太公决定和刘邦联姻之际,也是刘吕之盟达成共取天下之时,此时刘邦有人有钱,所欠缺的就是一个时机,既所谓的天命所归,这个机会没有让刘邦等得太久,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一时之间天下烽烟四起,刘邦的机会来了。年近半百的刘邦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自己和天下的命运都要掌控在自己的手里,谁叫我是真龙天子呢!屡败屡战的秘密:牵制项羽掌握主动,垓下之战退位让贤。

接到楚汉之争,我们就会联想到刘邦是个屡败屡战的人,军事才能的薄弱,让刘邦在得到韩信之前,一直处于弱势。但是事实所不是如此,刘邦一直在楚汉的正面战场上个项羽对峙,而韩信则放开手脚去清楚项羽的羽翼,到了垓下之战的时候,项羽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

表面上看,似乎项羽在正面战场上一直在获得胜利,刘邦不仅每战必败,而且败得都很惨,但刘邦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屡败却能屡战,每一次都不被彻底打死,反而能恢复实力,继续项羽对战。当然这可以说得益于萧何在关中的运筹帷幄,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刘邦的军事指挥能力并没有那么差,否则就不是屡败屡战的问题,而是一战即溃的问题。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采用韩信的计谋,从陈仓古道出发,袭击雍王章邯,最后在废丘将名将章邯团团围住,汉军的军事指挥权从来没有旁落过,击败章邯出谋划策的是韩信,而指挥战斗的是刘邦本人。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史记·高祖本纪》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刘邦令三王投降,避免了刀兵之祸,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级战术。汉王之出关至陜,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安抚关中父老,关中也成为了刘邦最可靠的大本营,萧何能在关中运筹帷幄,那是因为刘邦得到了关中的人心。对于自己的大哥张耳,刘邦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发迹而翻脸无情,反而对于张耳厚待有加,因为他知道当年如果没有张耳的提携,自己不可能脱胎换骨,成为能搅动天下的人物。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史记·高祖本纪》

趁着项羽陷入齐地不能回军的时候,刘邦统领诸侯联军,攻入了项羽的都城彭城,不过项羽知道彭城被刘邦占领后,果断回军用闪电战的办法,击溃了刘邦的诸侯联军。这一方面是项羽的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诸侯军军心涣散,不能形成凝聚力的缘故。群雄中有实力者只韩信、英布、彭越三人,刘邦用了张良的计谋,诱之以利投其所好,令三人合击项羽,到了垓下之战前,项羽已经彻底被孤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史记·高祖本纪》

到了最后关键的时刻,刘邦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韩信,成就了韩信的兵仙之名。韩信与项羽之间的直接对话只有垓下之战,而这战却是胜负一边倒的战斗,韩信所所率领的汉军在兵力和气势上,都远远超过楚军,项羽本身也已经放弃了抵抗,他并不想做无谓之争,他总是怨天尤人的说着:“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上天的安排!”怨天尤人是项羽的借口,可不是刘邦的风格。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