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军

【编者按】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闽画里的故实——福建省美术馆馆藏中国画作品展”近日在福建省美术馆开展。展览从馆藏的16个画种、4000多幅书画作品中,甄选出4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作品,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富有诗意的闽画世界。展览将持续至9月1日。

故实指出处、典故、以往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最早出自《国语·周语上》:“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相较故事,“故实”一词更具可考性,蕴意更为深刻。绘画中的“故实”是画作背后可考的故事与信息,呈现出画作与创作者的人文、历史与社会背景,代表着绘画形式下的深层逻辑与精神内涵,反映在历史推进中的“人”不断变化的内在精神与外在特点,传递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

历史上由于闽地离政治中心较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较为传统的艺术特色,较纯粹地保留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闽人在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交织的场域中成长,具有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的性格,但又有从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传统观念,呈现闽地艺术根于传统又求变的艺术风格。本次展览以近现代闽画为主体,从研究区域美术史的视角切入,以作品题材为线索,梳理了福建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

本次展览开篇以“烟霞有期——闽域风物的述说”为主题,展示从清末民国时期的林纾、马兆麟到李硕卿、陈子奋等闽人名家名作。他们用闽地的山水、风物为题材,为我们讲述了对理想家园的极致憧憬,呈现了文人墨客淡然自若、自然本真的精神境界。除了善于对“目之所及”进行描绘,闽地画家还取类托喻,将理想情怀注入画中,传达自己的“心之所向”。如李硕卿的《移山填谷》把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场景绘于画中,反映了画家对闽地大好河山和对祖国建设的无限热爱与人文关怀。《移山填谷》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件力作,曾入选1958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作品展览会”,并引起国内外美术界的热烈反响。我馆馆藏的这件作品是李硕卿先生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于1959年重理旧作的一件作品。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在1958年8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称誉道:“中国画能不能反映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曾经有过争论。以建设题材的《移山填谷》表现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雄伟面貌,这是中国画的新生。”该画描绘了1956年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地区修建鹰厦铁路的场景,以群山凌空、奇岩突兀、云锁峡谷的山区风貌为背景,描绘了成千上万的铁路工人紧张施工的场景,表现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新建设的雄伟面貌,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的历史记录。在绘画形式上融汇中西、大胆创新,在构图、透视、光色上都汲取了西方绘画语言。他将劳动群众置于画面底部,将三分之二的空间留给壮丽的山峦和缥缈云雾,山川与人物皆为绘画主体,交相辉映。画面中间的大片云雾体现了传统中国画的留白之美,雾中寥寥数笔、若隐若现的零星人物连接着上方的山峦与下方的人群,使构图更加完整,充分展现了以虚托实、虚实相生的意境,在保留中国画主观精神的同时,着重展开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是一件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佳作。

李硕卿 移山填谷 纸本设色 250cm×152cm 1959年

第二篇章则以“东山岁晚——渔樵耕读的向往”为题,讲述了农耕社会的四种生活方式,亦是文人墨客以为的“身之所往”,在传统社会中,也常被文人士子视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题材。一面是寄托田园生活,向往淡泊自如、恣意自在的人生境界;另一面是寄予入朝为仕,以获赏识,显名于世,成为国家股肱的志向。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展览选取了上官周、黄慎、李耕、李霞、黄羲等名家的画作,他们通过对文人高士向往生活的描绘,营造了悠然自得、怡然自乐、闲云野鹤般的意境,勾勒出闽地农耕生活的图景,蕴含着闲情雅致和隐逸情怀的生活态度。采菊、捕鱼、读书等题材刻画了闽地文人墨客平凡生活的细节,引领我们走近古代贤者的生活与心境。如李霞在其《采菊》中,体现了其晚年炉火纯青的绘画技法,画中人物衣纹流畅、线条简练、挥洒自如,细腻的表情刻画传递出隐士归隐田园的淡泊惬意。

李霞 采菊 纸本设色121cm×42.5cm 1913年

第三篇章主要探讨“敬天追远——神仙佛道的信仰”。宗教绘画在闽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民间这种对佛法道义的信仰,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天人合一的追寻,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而这些心灵的祈愿都熔铸成了深含禅宗道义的书画名卷,从而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宗教人物的创作。“神仙佛道”题材在闽画中所占据之重要地位,与福建民间追求祥瑞的美好愿望息息相关。从黄慎到李耕、李霞、黄羲,开创了更加多元的民间信仰人物创作格局,纸绢上的菩萨、罗汉、弥勒等气韵传神,跃然纸上,乃画家的思想载体,反映福建兼容并蓄、多元共生的信仰体系。本篇章还特别展出黄羲的《洛神赋长卷》临稿和《勾曾鲸罗汉》手稿,供观众从不同侧面了解闽地画家的艺术特色。其中《洛神赋长卷》临稿是黄羲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临摹。对古代绘画的借鉴和研究是传承、创新之本,所谓“初学欲知笔墨,需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临摹学习对于画家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作品是黄羲于60岁时的临稿,用笔精细,技法纯熟,让观众更全面地领略画家在创作时的笔触特点和艺术风格。

经典作品的内涵总能回归于“人”本身,并上升至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本次展览正是通过这些馆藏精品,展开对人之所见、所信、所为的探讨。透过时光的氤氲,我们回望隐逸徜徉在八闽山川风物之间的高士、贤哲们。他们通过一生的经历、感悟和情怀,用翰墨丹青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为后人留下了照亮前进道路的珍贵故实。

(作者系福建省美术馆馆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