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看起來都是一些毫不關聯的碎片;

一個創新的聯結,通過複雜的連鎖反應,就會產生巨大能量。

“一款顛覆性的劃時代產品,需要突破現有認知。‘工業’和‘雲原生’的碰撞,組合新的故事,激發無限可能。”用友人是這麼想,也是這麼做的。

“精智”發佈四大核心能力

隨着 “新基建”在兩會及政府工作報告中一次次的重磅之聲,佐證了國家大力發展它的決心。作爲新基建的主旋律之一,工業互聯網在5G的加持下“撥雲見日”。身爲該領域“國家隊”的用友公司從2017年開始掘力工業互聯網,匆匆三年,“精智”煥然一新。

2020年初,“精智”對外發布了四大核心能力,即製造中臺、AIoT、工業大腦和標識解析。用友製造業負責人王勇說:“工業互聯網的真正價值在於人、機、物的互聯。從‘軟硬一體化智能製造平臺’到‘面向工業企業的社會化智能雲平臺’,從理論、技術框架到實踐、落地,如今的‘精智’三位一體,更加務實。用友工業互聯網整合多年的行業積累,打破管理邊界,將服務向邊緣側和產業鏈雙方向延伸,並結合我們在傳統制造業管理和運營方面的優勢,通過智能算法,實現對企業內部管理和生產運營各個環節的價值提升,有效推動企業上下游在管理、研發、採購、生產等不同板塊的協同作業,讓企業內部運營體系更爲優化,產業鏈條更加緊密。”

製造中臺——雲原生、微服務實現企業生產運營的全局管理

近幾年,在客戶需求的驅動下,用友工業互聯網架構師唐洪華博士的腦海裏時常出現一個問題:如果說製造的前臺是車間現場,那麼中臺又是什麼?直到進入一家以鋼鐵材料深加工爲主營業務的中國臺灣集團企業車間現場,他才似乎找到了答案。

經過調研他發現,對於大型多集團、多工廠、多製造模式的企業,傳統點對點的生產運營模式已經跟不上新工廠的建設需求。企業IT不但要對業務變化作出快速響應,同時若要實現工廠全面管控,就不得不打造IT的公共能力,將跨製造模式的通用服務沉澱下來,抽取每個工廠的共性需求,打造公共組件。然後通過雲原生架構構建一個製造中臺,利用微服務完成企業對生產運營的全局管理。

“大中臺、小前臺,靈活部署,快速應用是用友製造中臺的建設目標。數據驅動、社會化、智能化、可視化、模型化、微服務架構、生態化是我們的核心思想。基於MBE(基於模型的企業)的戰略路徑,通過對不同生產方式模型的分類抽象,我們打造了不同生產場景的標準預置件,然後利用這些預置的模型調用微服務,以此形成特定生產模式的應用。同時,數據驅動下的微服務架構讓企業數智化轉型得以實現。”唐洪華說。

外部需求亟待破解,而自身的發展挑戰也爲製造中臺的出現助添一把火。

衆所周知,用友的產品覆蓋全行業39個門類。對於不同類型的製造企業,雖然車間現場、生產模式和現場管控完全不同,但是他們都無一例外的具備計劃中心、營銷中心、能源中心、安環中心、調度中心、質檢中心等,這些部門提供的服務是具備共性的。針對企業鋪天蓋地的智能製造需求,如果用友還依舊進行項目化運作,對每一個項目獨立開發、部署,不僅難以滿足每個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也影響自身的業務的快速發展。基於此,製造中臺順勢而生。

作爲智能製造的核心,MES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從國內發展趨勢來看,雖然出現了一批以生產製造執行爲核心的軟件公司,但是由於不同行業間,或兩個工廠間的系統都千差萬別,導致標準化和規模化難以落地,企業發展遭遇瓶頸。

用友利用雲原生架構對MES進行解耦、異構,通過中臺能力構建微服務,切入核心生產環節,促使業務向雲化方向變遷。據瞭解,融合了IT、OT、AI及企業核心業務模型,藉助3D可視化等新技術,基於iuap5.0搭建的製造中臺可以幫助大型、多製造模式、多工廠的集團企業管控安全、提高質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縮短交期,以此提升綜合競爭力。

現在,用友製造中臺已經發布AIoT物聯服務、設備服務、安環服務、能源服務、車間服務、品質服務、輔助服務、研發服務等,目前已經支持連續生產模式,未來將逐步支持流程和離散製造業的6種生產模式——全連續、流水線、批次生產、工序流轉式、機臺派工式、固定工業系統,方便企業應用。

有了製造中臺,企業若想打造智能化生產,就可以通過微服務快速實現規模化,這不但大幅降低企業智能製造門檻,同時基於大量業務模型,企業可以調用微服務快速實現個性化生產需求,以此滿足企業創新。

5G的到來引爆了企業對於智能製造的無限遐想,這讓工廠無線自動化控制、雲化機器人成爲可能。用友認爲,5G高可靠、低時延的特點爲智能工廠提供了安全的生產環境。未來,當所有的設備都通過5G連接起來後,一個雲端的生產系統可以同時控制多家工廠生產,或是工廠間進行設備共享、生產計劃協同。而製造中臺的出現可以助力企業從流程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並依靠數據模型創新更多的應用場景,從而締造全新價值點。

商業策略不是標準化的產物,製造中臺的建設永無止境。當下,如果將中臺作爲用友孵化產品的一種設計思路,那麼未來它則代表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對於頭部企業來說,由於雄厚的研發實力和行業積累,他們可以通過製造中臺獨立搭建應用場景,以此實現數智化轉型。正如這家中國臺灣企業,依靠自身的開發團隊,他們構建了專屬領域的業務模型。而對於絕大部分企業來說,通過製造中臺封裝好的生產場景,他們可以直接在公有云上調用標準的微服務。

“伴隨着中臺的落地執行,用友在製造域的企業服務生態也拉開了序幕。隨着模型不斷的迭代、更新,用友會持續賦能客戶及產業鏈夥伴。在這個過程中,客戶的IT公司、專業的MES廠商將成爲我們的合作伙伴。他們可以調用現有平臺成熟的公共服務,如設備運行監視,轉而專心研發核心的生產執行系統,並與中臺上的其他微服務耦合在一起。正是通過他們擅長的垂直細分領域構建中臺一體化的服務能力,從而與用友的產品形成天然互補。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幾年的時間精工細作。”王勇說。

精智工業大腦——讓沉默的工業數據“開口說話”

而除了製造中臺外,AIoT平臺和工業大腦的出現也爲用友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建設添磚加瓦。

AIoT物聯平臺是用友在物聯網領域發佈的基礎能力平臺,是連接硬件設備和軟件業務系統的橋樑,提供跨行業跨領域IT/OT一體化解決方案。通過泛在連接、知識沉澱、數據智能、可視化呈現,支撐智能生產、資產管理、能源管理、安環管理、裝備後服務等多個服務領域,支撐智能工廠、智能產品、智慧工地、智慧礦山、智慧社區等多個垂直行業。

據悉,AIoT平臺主要服務於製造企業,並通過三層架構助力工業互聯網落地,即設備層接入主流設備協議,接入層通過可視化組態、智能算法提供數據發佈、運行監控、規則引擎和告警服務,應用層在通過強大的IOTcube低代碼開發平臺全面支撐專業領域、垂直行業服務。

某國內龍頭工程機械企業,通過用友爲其搭建的工程機械後服務平臺,連接了客戶分佈於全國的12000多臺車輛,不僅可以獲得車輛實時軌跡、運行工況、對車輛故障作出預警、及時維修,還可以根據用戶的付費情況實現遠程鎖機。專屬的售後服務APP,將經銷商、車主、司機、工程師連接起來。大大減少線下管理成本,縮短車輛維修反應時間。同時,平臺積累的運行數據,可以讓管理者瞭解車輛的區域分佈、開工時長、服務成本等,輔助市場和營銷決策。

在智能化工廠,如何讓沉默的工業數據“開口說話”,此刻“工業大腦”就成爲人類智慧與機器語言完美融合的產物。

通過IoT連接,企業獲得了設備實時數據和生產經營數據。結合核心業務模型與工業機理模型,人工智能算法和機器學習,“精智”構建了基於不同應用場景的工業智能服務,並將其嵌入工業APP,旨在普及工業智能在製造業中的應用,讓生產更簡單,質量更穩定,成本更低廉,決策更科學。

例如冶煉銅礦的企業,由於進口礦組織成分不同,如何通過優化配料保障穩定生產,以此實現成本最優、質量最佳,這是令很多企業頭疼的問題。以往,企業依靠老師傅的經驗進行人工配比,而現在則可以通過實時數據與智能算法的融合實現優化配料的科學操作。爲此,“精智”將場景、算法融爲一體,提升企業整體的產品能力。

據瞭解,“精智”已在化工、冶金、建材等流程工業有了諸多成熟的優化配料案例。此外,在優化排程、經濟效益測算和裁切優化等應用場景,“工業大腦”也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通過‘工業大腦’,企業可以實現大數據的增值應用,通過分析設備運營乃至產業鏈情況,構建出基於企業場景的工業智能服務,並形成行業通用服務供廣大企業使用,以幫助他們通過雲服務的模式運用工業算法,承載新商業模式建設。

從傳統制造向服務化轉型,是製造業的必經之路

不斷突破邊界,纔是最好的成長方式。在過往的30年裏,用友服務了百萬計的工業和製造業客戶。基於多年的實戰和對行業的理解,他們將單點的項目彙集起來,如智能工廠、智能製造、智能物流,抽離共性需求,還原業務場景,重新抽象、提煉、整合業務邏輯模型,並結合工業互聯網五大發展要素,即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形成用友獨特的方法論,然後基於公司的頂層設計,將工業互聯網落地。

如今,企業越來越注重滿足市場的特性需求,因此,一個強有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要面向細分行業和領域提供個性化服務。在“精智”的個性化定製方面,用友整合原有PLM產品,基於雲原生架構,創新雲端動態領域模型,發展個性化定製新模式。

在網絡化協同方面,“精智”的企業級多工廠協同計劃可以爲工業企業提供上下游產業鏈協同與數字化服務,通過對各環節數據的蒐集和分析利用,實現對設計、生產、製造的協同,有效提升產品價值鏈。

近年來, 隨着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化的進步,智能工廠的建設供不應求。從2010年至今,用友已經幫助企業建立了100餘個智能工廠。過往,通過MES系統,企業可以實現從數據採集到現場運營,再到數據應用的智能製造,而現在利用“精智”,企業輕鬆建立智能服務雲平臺,以此打造智能化生產服務。

從降本增效走向服務化延伸,圍繞傳統制造企業衍生新型服務,這是製造業的必經之路。融合社會化場景和雲技術,基於雲原生微服務架構,用友在設備服務、售後服務等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例如,通過設備服務改善研發體系,通過物聯網實現售後服務模式轉型。

唐洪華博士說:“明確社會化多角色,用雲原生技術重構,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打造了多個細分行業的微服務。在裝備製造領域,2019年我們與雙良集團簽訂戰略合作,三個月的時間打造了‘雙良智慧運維平臺’,幫助他們實現全生命週期的設備維護管理。這不但有效的提升了客戶服務體驗,同時助力企業從成本導向型向數據驅動型生產製造轉型,從製造業向製造服務業轉型。”

降低門檻,探尋高地,夯實“中臺”砥柱

工業互聯時代,技術驅動變革。俗話說勇者無畏,智者無言。先驅者高蹈的氣魄,捨我其誰的膽略,當仁不讓的胸懷,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強大的動力,驅動人們幹大事,創大業。

中臺的基本思想就是不重複造輪子,把複用共享的東西提煉出來,變成一個可以被其它業務單元引用的基本能力,爲前端的業務賦能。基於全新一代業務支撐體系和技術架構,用友製造中臺通過微服務架構、AI和IoT的融合打造了企業生產運行管理平臺,在提升企業生產管理水平、生產效率、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的同時,降低成本、交付週期,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得不說,定位於智能製造國家隊產品支撐的製造中臺從設計理念、技術路線,到應用實踐,爲降低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的使用門檻,實現在工業互聯網的規模化和普及化提供了堅強的後盾。

正如一代偉人孫中山大力提倡的那樣,“敢爲天下先”,一個勇往無前的勇士,才能開拓出新的天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