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演日本鬼子久了,走在大街上會不會被人罵?

這是不少人的疑問,也是2000年就來中國發展的矢野浩二的憂慮。不過,他在中國經歷的幾件事,很快給他喫下了定心丸。

2000年,矢野浩二以日本演員的標籤進入中國影視圈,最初演的不是抗戰片,而是一個青春偶像劇日本留學生,後來又在《走向共和》中出演明治天皇。這兩部都沒有讓他火。

2001年在電視劇《記憶的證明》中,演一個尚有人性的日本鬼子,日本勞工營長官,出人意料地得了一個飛天獎,這纔在演藝界嶄露頭角,不過標籤也很明顯,演日本鬼子的。

再之後,他接的片子都是抗日題材,毫無例外,都是演鬼子,《小兵張嘎》裏的齋藤,《烈火金剛》裏的毛利大隊長,《鐵道游擊隊》中的岡村…… 他成了名副其實的“鬼子專業戶”。

演鬼子很簡單,不需要他做什麼發揮,只需要兇狠、猥瑣,越狠導演越認可,然後最後的結局都一樣,以各種方式死去。

演中國人不喜歡的鬼子,自己心裏也不舒服,那時候的他,走在大街上怕被別人認出來,怕中國人嫌棄他。

一次,他乘出租車,司機反覆盯着他看,“你是《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裏的鬼子?”浩二隻好尷尬地說,“對,對,我是日本鬼子。”

“演得很逼真啊!”司機稱讚道,然後停了停又說,“很讓人討厭……”

有時候,爲拍攝影視劇,需要到革命老區,棗莊、張家口、臨沂等,進行實地拍攝,當地圍觀的百姓,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會叫他“日本鬼子”“小日本”。

對此,浩二也不想那麼多,“他們認出我,我也很高興”,然後對他們點點頭,笑着說:“對,我是小日本。”

經歷的這種事多了,浩二發現,其實中國人對他並不排斥,喊鬼子、小日本,只是對影視劇裏的角色的習慣稱呼。

一次,他跟隨一箇中國記者到他家喫晚餐,記者的爺爺奶奶也在,而且交談中他發現,老人是參加過抗日戰爭的,當場浩二緊張了起來,不知道會有什麼不測和尷尬出現。

不料,兩位老人並沒有出言不遜,而是像對待自己的親孫子一樣對他噓寒問暖,倒水夾菜,甚是關懷。瞬間,浩二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倍感溫暖。

“他們並沒有因爲我扮演的角色而恨我,他們恨的是那時候的日本人。我也不希望中國人民看到我的表演,就仇恨今天的日本人。”浩二對記者提起這段回憶時,由衷地說。

成名後的浩二,有意挑選除鬼子外的其他角色演,漸漸拓寬了自己的戲路,然後參加中國綜藝節目《天天向上》,自己的知名度很快提升。

作爲在中國拍戲的日本演員,浩二不僅在中國成爲明星,他的成功在日本演藝界也成爲傳奇,後輩競相效仿。日本媒體邀他在報紙上開專欄,稱他是當下在中國最有人氣的日本人。

這是起初爲混一口飯喫來北京拍戲的他怎麼也沒有料到的,而且,以“日本鬼子專業戶”走紅的浩二,能夠在日本火起來,也是中國人沒有料到的。

這或許就是造化。不過也跟他個人的努力、認真、艱苦和堅持分不開。當初自己來北京,也是房租都掏不起,靠借錢、當日語老師勉強支撐。

而且他要學習漢語,遭受誤解,多少年默默無聞的努力,成就了“鬼子專業戶”。一位日本作家稱他:

“矢野先生一人,站在我們這些日本人的前面,讓日中之間時而吹過的寒風首先打在了你的身上,我要用大阪方言、用京都方言、用關西方言說我支持你!”

圈子裏的中國人,稱他是在華的日本演員中對待戰爭、對待歷史的態度最認真、最坦誠的一個。

2015年8月,日本演員矢野浩二被日本授予“外務大臣表彰”獎,理由是他“促進了日本與中國的相互理解”。

一個演鬼子成名的日本人,能受到國家如此肯定和表彰,他真是沒想到。外務大臣表彰,是專門授予當下對促進中日兩國友好交流有突出貢獻、取得顯著成績的人或團體。

矢野浩二從2000年來華當演員,以他鄉爲故鄉,十年如一日,用反面角色取得中國人的認可,用誠實的努力成爲中日兩國演藝界的明星,這種歷史和現實的穿梭、溝通和交流,何嘗不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矢野的獲獎讓我們看到,中日之間除了歷史,還有許多可以交流的東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