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了小洋樓,喫上了自來水,水費、電費有補貼,俺現在的生活和以前比,那真是好得沒法兒說。”8月26日,在黃華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剛打掃完衛生的劉伏花對記者說。

劉伏花今年50歲,全家5口人,老家在黃華鎮圪道村,2016年被精準識別爲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提起搬到安置區以後的生活,她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話語間充滿喜悅。

寬闊的渠東路上,黃華鎮廟荒村村口的北側,依山勢建成的安置區內,一棟棟紅牆黑窗的樓房錯落有致,一條條水泥巷道乾淨整潔。目前,這裏共安置貧困羣衆47戶157人,涉及黃華鎮的17個行政村。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黃華鎮着眼全局和長遠,充分結合全鎮規劃和文旅產業、民俗旅遊產業發展情況,將住房條件較差的貧困羣衆集中搬遷到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的渠東路沿線,並完善了安置區的配套服務體系。該鎮在安置區周邊農村幹部中選派精兵強將組建了安置區社區支部委員會,設立了社區便民服務中心、活動中心、生活超市,建立健全了安全保潔機制,並設置了23個公益性崗位,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配備了保潔員、門衛、安全巡邏員,確保貧困羣衆舒適居住、舒心生活。

搬得出,更要穩得住。黃華鎮在安置區高標準配備了公共服務設施,在安置區及周邊配套了學校、黨羣服務中心、衛生室及文化活動場所,並投資35萬元,新修引路90米、無障礙通道20米,新建電動自行車車棚62平方米,安裝路燈20盞、監控15套,建設健身休閒設施8套。同時,該鎮還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該鎮在安置區建設勵志超市,根據業主在新家園的表現獎勵積分,積分可以兌換商品。社區統一免費安裝竈臺、補貼裝修費用。鎮政府還負責協調搬遷戶家的孩子就近入學,並加大學校的師資投入力度。安置區的住戶除了享受水費、電費、物業費補助外,還可享受每年一次的免費體檢、就近安排工作崗位。有創業需求的住戶,還可優先享受創業技能培訓和金融扶貧政策。

“搬到這兒,不僅住上了新樓房,我還有了工作,每個月都有固定的收入。”劉伏花說。打掃衛生、維護社區環境是她搬到安置區後的新工作。和劉伏花一樣在安置區內實現安居樂業的還有22人。他們中有的是環衛工和保安,有的經營超市,還有的在社區附近的遊樂場工作,都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增收。

老家在黃華鎮青林村的姬秀平是和劉伏花一起搬進安置區的,家裏還有一兒一女。2017年,依據轉移就業政策,她被介紹到市區的水果店上班,並於當年脫貧。2018年,在社區和幫扶人的幫助下,她開始在安置區經營生活超市。後來,她經營的生活超市被打造成黃華鎮勵志超市,全鎮的貧困戶都可以用勵志積分到她的超市兌換商品,超市的營業額當年就翻了一番。在安置區裏,她不僅有了穩定的收入,還嫁了女兒,解決了心頭大事。

今年入夏以來,安置區的南側和對面新建了遊樂場。看着遊客日漸增多,勤勞的姬秀平和5名從事公益性崗位的鄰居一起在社區門口擺攤,每天都有不錯的收入。

貧困羣衆搬得出、穩得住是總要求,能脫貧、可致富是硬道理。爲做好搬遷“後半篇文章”,黃華鎮多管齊下,因地制宜,多條腿走路,多元化發展,爲貧困羣衆拓展多種多樣的脫貧致富渠道。

該鎮嚴格落實光伏扶貧、產業基地帶貧、企業帶貧、建築業帶貧、旅遊業帶貧等多項產業扶貧政策,確保實現“每個搬遷戶有3項以上產業扶持措施,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的目標;積極引導建築業工隊長、項目經理帶領貧困戶外出就業,目前搬遷戶中有16人通過建築業幫扶外出務工;引導有能力的搬遷羣衆到工業企業上班,有9人當上了“藍領”;通過黃華鎮鄉村旅遊業帶動貧困戶參與或發展產業,有5人蔘與旅遊業管理、保潔實現增收,6人開店、擺攤當了老闆;圍繞特色產業、用工項目、勞務輸出項目等開展技能培訓,連續開展4期創業、就業技能培訓班,110人次接受培訓。目前,安置區內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意願者已全部實現穩定就業。

在物質生活日漸豐盈的同時,黃華鎮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強化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美麗社區。該鎮投資10餘萬元在社區增設“感恩新時代”系列宣傳標語和宣傳畫,積極教育引導搬遷羣衆知黨恩、感黨恩、報黨恩;在家家戶戶張貼政策宣傳海報,讓搬遷羣衆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通過勵志超市積分管理,引導搬遷羣衆深入開展“清潔家園”、個人衛生整治等活動,摒棄生活陋習,形成文明新風尚;組織搬遷羣衆參與全鎮每年一度的“最美黃華人(家)”評選活動,形成人人向好、向善的新風正氣。

採訪結束已近黃昏,記者準備離去之時回望安置區,只見藍天、碧水、綠樹、羣樓,還有北側紅藍相間的健康賽道,在金色晚霞的映襯下,令人心醉。

原標題:幸福的生活甜如蜜

——黃華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見聞

(記者 郭榮 通訊員 張卓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