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梁雯 陳俞印 濟南報道

8月31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山東自貿試驗區設立一週年建設總體情況,發佈首批在全省複製推廣的創新成果案例以及支持自貿試驗區發展的創新舉措。總體看,山東自貿試驗區112項試點任務進展順利,已實施102項,實施率爲91%。探索形成60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7項具有全國首創性。

山東省商務廳黨組書記、廳長,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主任張德平介紹,一年來,山東自貿試驗區在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金融國際化等方面不斷釋放新動能。一是投資更加便捷。全面落實2020版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日本東麗、英國BP石油等一批世界500強項目落戶;從獲批到今年7月,自貿試驗區新設外資企業288家,實際使用外資14.4億美元,佔全省的9.9%。

二是貿易更加便利。優化過境貿易操作流程,青島港中轉作業時間縮減60%,日韓過境貨物港口端操作費用降低80%;完成國內首票艙單狀態下無需報關的國際中轉集拼業務;首創海鐵聯運貨物“全程提單”模式,實現“一單到底、一票結算、一次委託、一口報價”。上半年實現全程聯運提單出口4204標箱、進口3217標箱。從獲批到今年7月,山東自貿試驗區完成進出口2209億元,佔全省的11.8%。

三是金融持續創新。推動貿易和投資領域人民幣跨境使用,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跨境人民幣資金池業務。今年1-7月浪潮、重汽等4家公司跨境人民幣資金池收付金額17.5億元。德國安顧集團8.82億元戰略投資泰山保險,煙臺片區引入2家外資銀行。青島片區落地全省首家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試點企業,投資基金首期規模1.82億元。

張德平介紹,在差異化探索方面,一年來,山東自貿試驗區圍繞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青島、煙臺片區強化在海工裝備、海洋生物種質、涉海金融服務等領域先行先試。在海工裝備方面,青島片區創新研發10項自動化碼頭技術,其中8項爲全球首創,創造了每小時44.6自然箱的世界紀錄。海洋種業資源方面,煙臺片區建設了現代化海洋種業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打造“從一粒魚卵、一套裝備到一條完整產業鏈”支撐種業發展的山東模式。青島片區全國首創生物樣本進口“清單式”監管模式,實現“一次辦理,全年許可”,樣本檢疫審批週期由20天縮短至2天。涉海金融服務方面,煙臺片區首創海洋牧場平臺確權機制和融資風險評判標準體系,創新推出了“深海網箱箱體及設備抵押”、“海水養殖天氣指數保險”。

圍繞深化中日韓區域經濟合作,充分發揮山東對日韓優勢,重點在國際合作園區、便利化通關合作等方面進行探索創新。濟南中日國際醫療科技園、青島日本“國際客廳”落地運行,煙臺中韓產業園建設加速推進。青島海關、濟南海關與韓國釜山海關簽訂備忘錄,相互給予AEO企業通關便利措施。建立“前置檢測、結果互認”檢驗模式,已有259批輸往韓國的食品農產品直接通關;創新“電訊申報、無疫通行”監管模式,通關時間縮短至15分鐘。

張德平介紹,自貿試驗區緊扣企業需求,擇優選定首批36項創新案例在全省複製推廣,其中,貿易轉型升級案例11項、營商環境案例9項、海洋經濟案例7項、創新驅動發展案例5項、金融創新案例4項。值得注意的是,36項案例均爲國內或省內首創舉措,有的已經上升到制度層面。濟南片區提出的人力資本服務業,被列入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全國首次出臺《人力資本價值出資管理辦法》,已有15家企業進行登記,人力資本價值出資額度2億元。

36項創新案例圍繞解決市場主體面臨的難點、堵點問題開展創新探索,企業獲得感進一步增強。青島片區創新開展保稅原油混兌、保稅鐵礦混礦“隨卸隨混”、進口棉花“集成查檢、分次出區”,吸引世界原油巨頭在山東投資佈局,提升國際鐵礦定價影響力,助力青島打造世界棉花交易中心。煙臺片區創新進口測試車輛監管模式,今年1-7月韓國現代汽車研發中心進口測試用車輛增長50%。創新進口散裝葡萄酒保稅加工模式,今年1-7月散裝葡萄酒進口量增長32%。

推廣的36項案例多爲頂層設計,有的已形成系統集成創新模式,濟南片區在全國率先建立“數字保險箱”,已爲一萬餘家企業和兩萬多個人建立數字保險箱。青島片區創新“進口大宗商品智慧鑑定監管模式”,將重量鑑定、抽查驗證、機構日常監管、第三方採信監管等4項職能集成優化,大幅度提高海關監管效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