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八佰》骗了,杨瑞符才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指挥官

周云

热门电影《八佰》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了“去中心化”的艺术手法,通过聚集操各地方言的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湖北保安团等散兵游勇的方式塑造人物群像,全片并没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主要人物。这对于艺术地表现当时以举国之力支援淞沪战场的全民族抗战形势,避免过于聚焦某位特定的历史人物而引起争议,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其中带有标签性质的人物与史实并不相符,人物逻辑也比较突兀,但和大量的抗日“神剧”相比,仍然不算太出格。

但是,《八佰》在人物塑造上有一个不可接受,甚至是不可原谅的疏忽,就是对四行仓库保卫战实际的战场指挥者杨瑞符的无视。

根据史料,当时奉命死守四行仓库的部队,是国民革命军88师第262旅第524团第一营,主官是杨瑞符。杨瑞符(1902-1940),天津静海人。淞沪抗战爆发时是一营少校营附,因原来的营长在丢失阵地被现场革职,杨瑞符火线升任营长,并奉命率部夺回阵地。主力部队撤离上海时,杨瑞符亲自到团部接受师长孙元良要他率部坚守四行仓库的手令,他当时就向团长韩宪元慷慨激昂地表示:“誓以最后一滴血,为中华民族争人格。”

谢晋元原来是524团参谋部主任,也是刚刚火线提拔为团附,师部为体现对留守的重视,临时指派他到一营“加强领导”。我们都知道军队有严格的指挥程序,主官还在的时候,任何上级都不能越级指挥部队。所以尽管当时的作战行动可能是谢晋元、杨瑞符两人商定,谢晋元由于职务、军衔更高,又是奉师部指派指挥作战,只是在决策上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能像电影中那样亲自到一线下达命令、指挥作战。真正布置阵地、分配兵力、调度部队,在火线下达命令的,是营长杨瑞符。实际上,保卫四行仓库的战斗已经过了一半,杨瑞符才有机会在战斗间隙,召集部队分批训话时把谢晋元介绍给一营官兵认识,士兵们才知道部队的最高长官是谢晋元。

《八佰》不仅在战场上夺了杨瑞符的兵权,甚至还帮杨瑞符受了伤。在一营完成留守任务,撤出四行仓库时,营长杨瑞符作为主官,亲自率敢死队断后,而谢晋元率队突围。谢晋元在撤退时已有先头部队用沙袋抢筑了简易工事,所以并未受伤,而杨瑞符在断后掩护时左腿中弹,身受重伤。杨瑞符也正是因为负伤,才被送到医院救治,后来在热心民众的掩护下脱离英军控制,辗转回到重庆,没有进入“孤军营”。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八佰》中,主官杨瑞符全片没有露脸,仅仅在谢晋元向“杨营长”下达命令时提到过一次,但是却给了一连连长上官志标很大的戏份。上官连长事前外出公干并没有随部队开进,直到第三天晚上才赶到四行仓库。可能是因为台湾版的《八百壮士》中,把上官的职务误为少校团附,以官阶排序,将上官排在杨瑞符之前,《八佰》未加考察因循之,突出上官志标而忽略杨瑞符,实在是不应该有的疏漏。

杨瑞符是战场的实际指挥者,不仅仅见于他事后追记的战地日记,八百壮士中最后一个幸存者、一营一连一排长杨德余(杨养正)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也亲口对记者讲述了杨瑞符如何亲临火线下达命令,撤退时如何身先士卒光荣负伤的情景,可以相互印证。事后,国民政府奖赏“八百勇士”,谢晋元、杨瑞符二人获青天白日勋章,其他官兵获奖章,也是充分肯定了杨瑞符作为战场主官的作用。

杨瑞符回到重庆以后,先是被任命为第六师第十七团任团长,后来因伤病交加,不宜留在部队,被安置到重庆北部的合川养伤。合川在抗战中是大后方重要的伤兵、难童、学校收容地,战时第三保育院、国立二中、育才学校等机构都设在合川。杨瑞符在合川养伤期间,受到热情的欢迎和照顾,合川工农商学各界,络绎不绝前来慰问、看望抗战英雄。杨瑞符为答谢合川人民的热情,还应当地报纸《大声日报》的请求,亲自撰写了回忆录《孤军奋斗四日记》,在该报1939年6月12-17日上连载,轰动一时。这也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亲历者、指挥者留下的最翔实全面珍贵史料。1985年,《合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全文刊发了这篇回忆录,全国政协文史委主编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亲历记》也转载了这篇文献。

1940年春,杨瑞符因为枪伤复发,伤口化脓,被送往重庆陆军医院治疗。但因抗战期间药品短缺,杨瑞符病情不断恶化,抢救无效,英年早逝。临终时念念不忘合川父老收留之恩,遗嘱要回到合川下葬,常望一江碧水东流,盼早日收复大好河山。合川企业家、民生公司董事长卢作孚亲自安排轮船将杨瑞符遗体从重庆运回,当地各界千余名民众齐聚码头迎接杨瑞符灵柩,并护送到生前养伤所住的铜梁洞二仙台下葬。杨瑞符逝世后,国民政府追赠陆军少将衔。1945年,抗战胜利,合川民众为缅怀长眠此地的抗日英雄,又捐资法币79万元,为杨瑞符重建墓地,墓前竖立刻有“抗日将军杨瑞符之墓”几个大字的墓碑,并且立了一座方尖碑纪念塔。2015年,鉴于杨瑞符墓年久失修,近于荒芜,民革合川工委在政协大会上提出关于整修杨瑞符将军墓地的提案,区政府拨专款重新修葺了杨瑞符将军墓。现在,杨瑞符将军墓已经成为重庆市级抗战遗址,每年清明节和抗战胜利纪念日,前来吊唁的民众络绎不绝。

杨瑞符没有被历史和人民遗忘,却被《八佰》有意无意地忽视、埋没,实在不应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