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八佰》騙了,楊瑞符纔是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指揮官

周雲

熱門電影《八佰》在人物塑造上採取了“去中心化”的藝術手法,通過聚集操各地方言的中央軍、東北軍、西北軍、湖北保安團等散兵遊勇的方式塑造人物羣像,全片並沒有一個特別突出的主要人物。這對於藝術地表現當時以舉國之力支援淞滬戰場的全民族抗戰形勢,避免過於聚焦某位特定的歷史人物而引起爭議,是可以接受的。儘管其中帶有標籤性質的人物與史實並不相符,人物邏輯也比較突兀,但和大量的抗日“神劇”相比,仍然不算太出格。

但是,《八佰》在人物塑造上有一個不可接受,甚至是不可原諒的疏忽,就是對四行倉庫保衛戰實際的戰場指揮者楊瑞符的無視。

根據史料,當時奉命死守四行倉庫的部隊,是國民革命軍88師第262旅第524團第一營,主官是楊瑞符。楊瑞符(1902-1940),天津靜海人。淞滬抗戰爆發時是一營少校營附,因原來的營長在丟失陣地被現場革職,楊瑞符火線升任營長,並奉命率部奪回陣地。主力部隊撤離上海時,楊瑞符親自到團部接受師長孫元良要他率部堅守四行倉庫的手令,他當時就向團長韓憲元慷慨激昂地表示:“誓以最後一滴血,爲中華民族爭人格。”

謝晉元原來是524團參謀部主任,也是剛剛火線提拔爲團附,師部爲體現對留守的重視,臨時指派他到一營“加強領導”。我們都知道軍隊有嚴格的指揮程序,主官還在的時候,任何上級都不能越級指揮部隊。所以儘管當時的作戰行動可能是謝晉元、楊瑞符兩人商定,謝晉元由於職務、軍銜更高,又是奉師部指派指揮作戰,只是在決策上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能像電影中那樣親自到一線下達命令、指揮作戰。真正佈置陣地、分配兵力、調度部隊,在火線下達命令的,是營長楊瑞符。實際上,保衛四行倉庫的戰鬥已經過了一半,楊瑞符纔有機會在戰鬥間隙,召集部隊分批訓話時把謝晉元介紹給一營官兵認識,士兵們才知道部隊的最高長官是謝晉元。

《八佰》不僅在戰場上奪了楊瑞符的兵權,甚至還幫楊瑞符受了傷。在一營完成留守任務,撤出四行倉庫時,營長楊瑞符作爲主官,親自率敢死隊斷後,而謝晉元率隊突圍。謝晉元在撤退時已有先頭部隊用沙袋搶築了簡易工事,所以並未受傷,而楊瑞符在斷後掩護時左腿中彈,身受重傷。楊瑞符也正是因爲負傷,才被送到醫院救治,後來在熱心民衆的掩護下脫離英軍控制,輾轉回到重慶,沒有進入“孤軍營”。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八佰》中,主官楊瑞符全片沒有露臉,僅僅在謝晉元向“楊營長”下達命令時提到過一次,但是卻給了一連連長上官志標很大的戲份。上官連長事前外出公幹並沒有隨部隊開進,直到第三天晚上才趕到四行倉庫。可能是因爲臺灣版的《八百壯士》中,把上官的職務誤爲少校團附,以官階排序,將上官排在楊瑞符之前,《八佰》未加考察因循之,突出上官志標而忽略楊瑞符,實在是不應該有的疏漏。

楊瑞符是戰場的實際指揮者,不僅僅見於他事後追記的戰地日記,八百壯士中最後一個倖存者、一營一連一排長楊德餘(楊養正)在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也親口對記者講述了楊瑞符如何親臨火線下達命令,撤退時如何身先士卒光榮負傷的情景,可以相互印證。事後,國民政府獎賞“八百勇士”,謝晉元、楊瑞符二人獲青天白日勳章,其他官兵獲獎章,也是充分肯定了楊瑞符作爲戰場主官的作用。

楊瑞符回到重慶以後,先是被任命爲第六師第十七團任團長,後來因傷病交加,不宜留在部隊,被安置到重慶北部的合川養傷。合川在抗戰中是大後方重要的傷兵、難童、學校收容地,戰時第三保育院、國立二中、育才學校等機構都設在合川。楊瑞符在合川養傷期間,受到熱情的歡迎和照顧,合川工農商學各界,絡繹不絕前來慰問、看望抗戰英雄。楊瑞符爲答謝合川人民的熱情,還應當地報紙《大聲日報》的請求,親自撰寫了回憶錄《孤軍奮鬥四日記》,在該報1939年6月12-17日上連載,轟動一時。這也是四行倉庫保衛戰的親歷者、指揮者留下的最翔實全面珍貴史料。1985年,《合川文史資料選輯》第三輯全文刊發了這篇回憶錄,全國政協文史委主編的《“八一三”淞滬抗戰親歷記》也轉載了這篇文獻。

1940年春,楊瑞符因爲槍傷復發,傷口化膿,被送往重慶陸軍醫院治療。但因抗戰期間藥品短缺,楊瑞符病情不斷惡化,搶救無效,英年早逝。臨終時念念不忘合川父老收留之恩,遺囑要回到合川下葬,常望一江碧水東流,盼早日收復大好河山。合川企業家、民生公司董事長盧作孚親自安排輪船將楊瑞符遺體從重慶運回,當地各界千餘名民衆齊聚碼頭迎接楊瑞符靈柩,並護送到生前養傷所住的銅梁洞二仙台下葬。楊瑞符逝世後,國民政府追贈陸軍少將銜。1945年,抗戰勝利,合川民衆爲緬懷長眠此地的抗日英雄,又捐資法幣79萬元,爲楊瑞符重建墓地,墓前豎立刻有“抗日將軍楊瑞符之墓”幾個大字的墓碑,並且立了一座方尖碑紀念塔。2015年,鑑於楊瑞符墓年久失修,近於荒蕪,民革合川工委在政協大會上提出關於整修楊瑞符將軍墓地的提案,區政府撥專款重新修葺了楊瑞符將軍墓。現在,楊瑞符將軍墓已經成爲重慶市級抗戰遺址,每年清明節和抗戰勝利紀念日,前來弔唁的民衆絡繹不絕。

楊瑞符沒有被歷史和人民遺忘,卻被《八佰》有意無意地忽視、埋沒,實在不應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