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商江湖中最熱鬧的事,已經不再是直播帶貨了,而是拼多多可以團購特斯拉。

拼多多最早給人的印象,是老頭老太太貪便宜,在拼多多拼團買一些劣質的低價貨。

或者是給十八線城鎮,帶去了一線城市的商品,但價格完全在城鎮人員完全能承受的範圍內。

雖然現在拼多多的這種形象在慢慢改變,但拼多多依然是與低價聯繫在一起。在人們的根深蒂固的觀念中,便宜是沒有好貨的。

所以,拼多多是不可能與高大上掛上勾的。

但是,如果拼多多上可以低價團購,高大上的美國特斯拉豪車,是不是會在大家的認知上造成巨大的衝突。

既然能讓消費者的認知產生衝突,就能引起消費者的好奇心,也會引爆媒體的熱烈報道,爲拼多多帶去大量的免費流量。

可是,自帶流量的超級大IP——特斯拉,卻被拼多多硬碰瓷!

一、

什麼叫硬碰瓷?就是車沒開動,碰瓷者直接躺車底下。或者車明明在前面,碰瓷者躺車屁股後面。

那麼,拼多多是怎麼硬碰瓷特斯拉呢?

我們都知道,特斯拉採用的是廠家直銷的模式,全國統一零售價。沒有授權任何公司或者4S店進行銷售,如果你想買特斯拉,要麼你去它的官網上訂購,要麼去它的直營店購買。

這麼做,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減少了中間環節,不讓中間商賺差價了,最大讓利給了消費者;二個統一零售價,哪裏買價格都一樣,也免去了其它汽車4S店的那種價格套路。

這種銷售模式,消費者購買車的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是最低的,沒有中間賺差價,特斯拉賺得多,消費者省得也多。羊毛出在羊身上,傳統4S店玩的各種禮品套路,其實花的都是消費者的錢。

特斯拉這種直銷模式,最大的優點,就是讓利消費者,拒絕套路。讓消費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明明白白的買車。

特斯拉不玩套路,不等於別人不玩。一些別有用心的商家,卻玩起了套路。

7月份,拼多多聯合“宜買車”,發起了萬人拼團購買特斯拉Model 3。團購價格251800元,而官方的價格是271800元,比統一零售價還便宜2萬。

這一活動,引來了幾千名特斯拉的潛在買家搶購。由於實際銷售的數量只有5臺車,也就只有5名幸運兒搶到了團購的資格。

可實際上,人家特斯拉根本就沒有授權任何一家公司,允許他們去銷售特斯拉的汽車。

根據商業常識,4S店賣汽車,都得有廠家的授權才能銷售。這樣才能保證消費者買到真正的車,而沒有廠商授權,實際上是對消費者沒有保障。

二、

7月21日,特斯拉就出來打臉拼多多和宜買車。

特斯拉發聲明說:我司未與宜買車或拼多多就該團購活動有任何合作,也未與宜買車或拼多多有過任何形式的委託銷售服務,亦未就此次團購活動向宜買車或拼多多銷售過任何本公司生產車輛。

最終,有5名消費者搶購到了25萬元的特斯拉。但在交車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意外,特斯拉拒絕拼多多的團購訂單。

特斯拉拒絕訂單的理由,是宜買車用消費者的個人身份下單,構成了向特斯拉隱瞞真實下單信息。

當然,這個理由也非常牽強。因爲特斯拉的政策是訂單不可以轉賣,即不能宜買車把車買下來,然後賣給車主。

而宜買車和拼多多並沒有這麼操作,全程都是以消費者的名義下單,只不過是消費者付25萬給拼多多,拼多多和宜買車付27萬給特斯拉。

不過,8月17日,上海的團購消費者最終提到了愛車,並且已經購買了保險。而位於武漢的消費者,卻面臨着訂單被取消的結局。

而拼多多在這個時候,挑起了正義的大旗,堅定的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指責特斯拉招牌大了,不應豪橫;店大了,不應欺客。

三、

確實,特斯拉對拼多多的團購訂單過於敏感,導致給予消費者不好的體驗。直接取消客戶的訂單,處理方式也過於簡單粗暴。

但事件的始作俑者和宜買車,卻依然悠然自得。

特斯拉拒絕團購訂單,這一事件更是引爆了新聞,媒體爭相報道,反倒把特斯拉陷於不仁不義之地。

而拼多多和宜買車呢,通過這個事件營銷,獲得了巨大的免費流量。特別是宜買車,本來沒多少知名度,卻得到了大量的曝光。

這次事件營銷,能抵得上真金白銀好幾個億。僅此一招,拼多多白嫖了幾個億廣告費。

除此之外,宜買車還獲得了團購買車的客戶信息,這些客戶可是精準的潛在客戶呢,其價值不言而喻。

而成本呢?5臺車,每臺車便宜2萬元,滿打滿算,也就10萬元。

作爲平臺方,宣傳推廣的活動費用,當然是由商家支付。極有可能是拼多多一分錢不出,宜買車出了10萬元,狠狠的碰了一把特斯拉的瓷。

而特斯拉呢,它的權威和獨特的銷售模式受到了挑戰,甚至連他的統一零售價,都被狠狠調戲了一番。你不是說就此一家,別無分店嗎?你不是說謝絕砍價,不二價嗎?

人家拼多多和宜買車就比你便宜。

剩下一臉無辜的特斯拉,來給拼多多和宜買車擦屁股。

特斯拉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既然是爲消費者考慮,那就不應該暴力取消訂單,而應該去起訴拼多多和宜買車。

商家再無辜,那都不會比花了錢,卻拿不到車的消費者無辜。

拼多多和特斯拉,應該拉出去,各打五十大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