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譽爲亞洲喪屍類型電影開荒的一年。

一部《釜山行》橫空出世,以不到900萬美元的成本,橫掃全球8800萬美元票房。

票房口碑雙豐收,成爲亞洲喪屍電影的新標杆。

4年之後,導演帶着它的續集捲土重來,萬衆期待。

一經上映,一舉打破韓國票房紀錄。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本以爲它能繼承前作的高水準,卻沒想到等來的是一盆隔夜飯。

《釜山行2:半島》

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經典的喪屍圍城的故事。

只要你對這類題材有所瞭解,從開頭的第一幕你就知道這個電影大概要講什麼了。

故事發生在《釜山行》之後。

四年前,喪屍潮讓整個國家系統在一天之間崩潰了。

韓國淪陷,周邊國家封鎖韓國海域,朝鮮成爲半島內唯一安全的地方。

軍人正錫(姜棟元飾)只好帶着姐姐一家搭乘逃往日本的客船。

不幸的是,客船上混進了一個感染者,姐姐與侄子慘死。

正錫和姐夫也流落到香港,淪落成難民。

緊接着,爲了能讓他們回到喪屍潮中,導演安排了一個任務給正錫和姐夫。

前往半島拿回2000萬美元的贓款,只要活着回來,每個人可以分得250萬美元。

他們也沒怎麼猶豫,喫了頓夜宵就上島了。

從設定上可以看出,整體的佈局擴大了。

從第一部的狹窄的車廂,一下子跳轉到大布景的城市廢墟。

畫面上來說,比第一部要精細不少。

無論是大場面的特效,還是大篇幅的夜晚戲份,都顯得十分精緻。

可細節方面卻一點也沒能撐起這個設定。

從大環境來說,開頭介紹了許多關於前傳延續下來的背景。

無非就是讓觀衆能夠接受韓國淪陷的設定,好讓主角回來冒險。

既然故事還是發生在韓國境內,乾脆一開始就讓他們被困在韓國半島不就完了。

那何必那麼大費周章讓他們來來回回跑呢?

或許導演是想體現,當時整個韓國境內已經逐漸變成一片活人無法踏足的地方。

可是這樣的話,被困在當地的敏靜一家和631部隊是怎麼生存下來的呢?

在軍隊都無法與喪屍潮抗衡的情況下,手無寸鐵的敏靜一家居然能在一片廢墟中生存了四年。

曾經還需要向過路的正錫求援的他們,現在打喪屍和玩兒似的。

另一波活人631部隊,他們在這一片孤島中作威作福,逐漸喪失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

將倖存者當做“野狗”,把他們放進競技場與喪屍廝殺,並以此爲樂。

這批本來是前來救援的軍人,爲什麼會墮落成比喪屍還要可怕的存在?

兩撥具有代表性的羣體,從他們的隻言片語中可以得知他們互相非常熟悉。

他們爲什麼相互敵對,敏靜一家和631部隊曾經到底有過怎樣的交鋒?

整個電影完全沒有提及,所有的背景都輕飄飄的一筆帶過,讓觀衆摸不着頭腦。

這樣對背景的省略就導致人物的形象扁平化。

第一部中,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塑造地無比豐滿。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應該是馬東錫飾演的摔跤手尚華。

他爲人粗放,卻有一顆十分細膩善良的心。

對懷孕的妻子愛護有加,卻被妻子嫌棄一直沒有給孩子起好名字。

其實他早就想好了,只是一直藏在心底。

危機時分,爲了保全大家,他選擇犧牲自己,並將妻子託給主角照顧。

這一刻,他用盡了全身力氣,將孩子的名字告訴妻子。

他對妻子的愛,讓所有人都爲之動容。

即便是變成喪屍後,雙眼逐漸空白的他也憑藉這份對愛的執念,生生頂到了最後一刻。

愛的力量,讓他的犧牲變得無限偉大。

即便是反派,一樣有他的人物弧光。

第一部的反派是一箇中年精英大叔。

他自私自利,在喪屍潮來臨時第一時間想着自己如何能活下來。

爲了自己能夠生存,他不惜犧牲別人的生命。

然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拼命地生存下來,只是想回到大田去看看母親。

在最後變成喪屍的前一刻,他嘴裏還在唸叨着母親的地址。

他對母親濃厚的情感,也深深地刺激了觀衆們,無法對這個角色真正的恨起來。

反觀第二部第二部中,沒有任何一個可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

拿主角正錫來說,他回到韓國的動機,一半是關於愧疚,一半是關於尊嚴。

接下來基本上就是在跑路、槍戰、飛車。

看完全片,你絲毫不記得他除了一路開掛殺殺殺以外還做了什麼其他的事情。

主角都是如此,那配角更不用說了。

以黃中士、石隊長爲首的反派,就好像是爲了壞而壞。

在這人間煉獄中的他們,以殺人、凌辱活人爲樂。

與主角素不相識,僅僅只是因爲發現了他們就要追着殺。

這樣毫無緣由的動機讓他們成爲只是爲了推動劇情的工具人,毫無記憶點。

其實,如果說這部電影獨立出來,不帶上《釜山行》的頭銜,也不會被罵的這麼慘。

僅僅通過動作戲和特效就足以充斥觀衆的眼球。

觀衆生氣的,是導演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爲。

帶着前作的流量,卻講着一個毫不相關的故事。

況且,故事還沒有講好。

雖說第一部在出來之際也被觀衆批評。

劇情設計感太過嚴重,人物像提線木偶等等。

但是爲什麼第一部可以火遍全球?

就是因爲它的設定足夠小,小到一節節車廂內部。

狹窄的空間,將災難面前人性的醜惡與亞洲家庭獨有的情感體現地淋漓盡致。

而第二部,卻講的是完全西化的故事。

場面變大了,對人性間的探討卻少了。

意識概念全是曾經好萊塢災難片拍爛剩下的東西,拿過來套上《釜山行》的外殼重新叫賣。

所有的情節你在任何一部成熟的好萊塢災難電影都可以找到影子。

這樣生搬硬套,是最讓人惱火的。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整部影片成爲一部平庸之作。

對於這部電影,我只能說可惜。

因爲它本可以做的更好。

珠玉在前,導演本可以將故事放在半島中,探討活人生存時面臨的人性善惡。

以小見大,將整個半島局勢通過細節一點點展現給觀衆。

卻把細節放棄掉,一味地追求大場面。

導演在拿着大投資的前提下忘記了初心,一手好牌卻打的稀巴爛。

只追求光影特效而放棄了故事本身,那麼也就與喪屍別無二樣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