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是我軍高級建制單位的指揮官,在他們所屬的單位裏有着最終的決定權。據瞭解,目前我軍只有在師級及以上的單位還會有司令存在,比如大家熟知的軍區司令,集團軍司令和軍分區司令等等。換句話說,在部隊裏除了軍級單位的軍長可以稱爲司令外,師級單位的師長同樣也是可以稱爲司令的。當然了,如果軍長和師長同時在一起執行任務的話,那麼就只能稱呼軍長爲司令,此時就不合適在軍長面前稱呼師長爲司令了。

除此之外,在部隊裏想要成爲一名司令,那麼他的軍銜同樣也是有要求的,至少也要是上校軍銜以上。通常情況下,部隊裏是不存在軍銜低於上校的司令。說到這估計有很多人要好奇了,既然司令在部隊裏如此重要,那麼司令員在部隊裏又是扮演什麼角色呢?和司令相比,司令員的差別又是什麼呢?估計肯定有很多人會認爲司令和司令員是一回事,但是其實這樣的觀點是非常不準確的。

據瞭解,雖然司令和司令員都是指的某個部隊裏的最高級別指揮官,並且往往指的是同一個人,但是在真正懂軍事的人看來,這兩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它們代表的意義卻是天壤之別。因爲現如今司令員這樣的稱呼是我軍獨有的,在其他國家的軍營裏只有司令這樣的稱呼,而沒有司令員。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別,是有着歷史原因的。

在上世紀30年代初,我軍剛剛組建軍隊不久,此時不管是部隊裏的各種規章制度,還是其他的管理方面的問題,都存在着很大的問題。尤其是在部隊軍官的稱呼上,經常出現叫錯人的情況存在。甚至是有很多新兵剛加入軍隊時,經常會因爲如何稱呼軍官而感到頭疼。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負責我軍制度改革的劉伯承元帥,就開始對我軍內部的稱呼進行改革,從而實行軍官稱呼的統一管理。

如果熟悉劉伯承元帥的人就知道,他雖然在部隊裏擔任要職,但是他其實也是平民出身。也正是因此,劉伯承元帥十分反感當時部隊裏對勤務人員的歧視。於是劉伯承元帥就將部隊裏所有的司令級別的指揮官改成司令員,將警衛改成裏警衛員,而伙伕則被改成裏炊事員。這樣看上去就很平等了,也就不存在級別高低之分了。雖然後來我軍經歷了多次改革,但是這樣的稱呼卻被一直保留了下來。

其實在部隊裏只有各自負責的崗位不同,不存在級別的高低貴賤之分。因爲哪怕是司令,他們也是從最基層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而同樣的道理,在社會上的職業也是不分高低貴賤的。不管是公司裏的老闆還是普通員工,甚至是在學校裏的學生和老師等等,他們之間都是平等的關係,並不存在誰比誰要高人一等。因此對我們個人來說,我們要做的就是擺正好自己的心態,努力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對此大家是怎麼認爲的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