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本无染,心清自然静

1

抵达彼岸之路

有一次,舍卫城有一群人集体供养众多比丘,并安排其中一些比丘们彻夜说法。

但听法的听众中有些人无法熬夜,早早就走了;

有些人虽然整夜坐着听法,但大部分的时间,却无法集中精神,只是半醒半睡的度过,只有少数的人专心闻法。

佛陀因此说:到达彼岸的人少,其余的人都在此岸徘徊。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因缘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佛陀在世况且不能度无缘之人,何况我们现在身处这佛法末世。

有时候想起来确实有一种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不能够解脱的感觉,如此便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初心,投身于五欲六尘当中。

好在佛陀在涅槃前曾说未度之人都已种下解脱的因缘,又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况且又留下了净土法门作为我们的依投之处。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一定要建立起信心:

对佛陀的信心、对自己的信心。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解决“贪嗔痴”三毒而到达涅槃彼岸。

2

佛法的修学其实不难,无非就是去除贪嗔痴。

但是却很漫长,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都是跨越了一生又一生的修行。

佛教徒对生命的态度应该不局限于这一生,对生命也应该有一种“线性”的观念。

这样眼光才会不局限于此一生,心量和格局才能够放大,身口意的造作也才不会沉沦于贪嗔痴。

而修行,也应该有一种“螺旋式”的观念,虽然缓慢曲折,但却是不断上升的生命状态,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碍,也都不应该放弃修行,放弃生命向上的努力。

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可以到达

佛陀说:信受奉行佛法的人,去除贪欲,可以到达难以抵达的彼岸。

在遗教经中佛陀最后教导我们要远离、断除贪欲说: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贪欲是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潜伏在所有众生心中,它是造成生命中多数苦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使众生生死轮回不断的原因。

3

贪欲的第一个过患就是把我们牢牢捆在六道之中,永不能脱。

铁、木或麻所作的束缚不够坚固,只能捆住我们的身体;但对珠宝、钱财、儿女或妻子的贪爱才是真正的束缚身心。

一群比丘到舍卫城化缘,看见几位手脚带着镣铐的囚犯。

回到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在舍卫城中的见闻,并问佛陀有没有比镣铐更束缚的东西。

佛陀说:“比丘们!和对食物、衣服、财富和家庭的欲望比较,镣铐真是微不足道的束缚。

这些欲望比脚镣手铐和囚笼更坚固,这就是为什么有智慧的人断除欲望,弃绝世间,加入僧伽为比丘的原因。”

智者明白这些贪欲是轮回的束缚,它们虽然外表看似无害,甚至似乎还能带给我们世俗的快乐,但实际上却难以解脱烦恼之困苦。

智者懂得这些,必然断除这些贪欲,不再贪爱,而出家修行出离世间。

贪欲的第二个过患就是让我们产生种种苦受。

佛陀说:贪爱会引起忧愁,贪爱会生起恐怖,毫无贪爱的人,远离忧愁恐怖。

舍卫城中有位婆罗门,他虽然不久即将证初果,但内心却被自己的田地收成所牵挂,于是佛陀就到他耕种的地方去找他谈话。

这婆罗门十分友善,他非常感谢佛陀关心他和他的工作。他向佛陀说:

“等我田里的稻米成熟后,我会在收成之后,先供养一些给你。”

但佛陀预知他今年不可能有收成,所以一言不发。

婆罗门,如果没有任何贪欲,永远不会哀

婆罗门的米粮就要收成的前一天,却下起倾盆大雨,他所有的米粮也完全毁了。婆罗门因为无法如愿的供养佛陀米粮,而非常难过。

佛陀再度前去找他,并加以安慰。婆罗门也向佛陀叙说降临到他身上的灾难。

佛陀忠告他:“婆罗门,如果没有任何贪欲,永远不会哀伤、恐惧。”

其实贪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我们牵系在这世间,承受种种情绪的困扰,承受得到与之去带来的种种烦恼情绪,苦受无穷。

如果我们像这个婆罗门一样深陷因贪爱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中,则就算马上可以解脱证果都是得不到的。

4

嗔恨也是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潜伏在所有众生心中,它也是造成生命苦痛的原因,也是使众生遭受苦受的原因。

有一个女人叫若伊妮,她身患很严重的皮肤病,所以礼拜佛陀后她不敢靠近佛陀。

佛陀开示道:“若伊妮!因为你有瞋恨、嫉妒、讨厌的心,所以皮肤溃烂至此。”

佛陀于是开示大众,有关若伊妮前世的故事。

很久以前,波罗奈王的王宫有位长非常漂亮又能歌善舞的宫女,波罗奈王非常喜欢观赏这位宫女唱歌跳舞。

王后因此非常嫉恨这位宫女,她深恐国王会喜欢这个宫女而冷落了自己。

就像宫斗剧一样,王后想出一个非常歹毒的计谋。

她命人取来一种花粉,人的皮肤接触到这种花粉会马上红肿、发痒,然后越抓越痒,终至皮肤破裂、流血、溃烂。

一天,王后将花粉洒到宫女身上,宫女的皮肤立刻肿又痒。

宫女拼命抓痒,那知却越抓越痒,于是跑回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休息,谁知床上事先被洒满了同样的花粉。

宫女痒得更难过了,赶紧拿了一件衣服要将皮肤上的花粉擦去,谁知衣服也沾满了花粉,不擦则已,越擦沾黏到身上的花粉越多,整个身体有如千万只虫在身上钻,痛苦像火焰般无情的燃烧着宫女的身心。

经过这番生不如死的折腾之后,宫女身上体无完肤,又丑又烂。

若伊妮!当时你就是那个因嫉恨而造了如此恶业的王后,如今果报还身,你终究自己遭受这样的痛苦!

一个人不能有嫉妒和瞋恨的心,否则会为身体带来很多痛苦和烦恼。

舍弃于忿怒,除灭于我慢,解脱一切缚,

佛陀因此又说偈言:“舍弃于忿怒,除灭于我慢,解脱一切缚,不执著名色,彼无一物者,苦不能相随。”

嗔恨是我们不愿意放弃的东西,甚至我们已经将嗔恨当做了发泄、转移自身痛苦的一种办法。

这并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可是愚痴的世人并不会明白这个道理。

人往往注意的是眼前的利益,注重的是发泄出现在的痛苦,并不在乎这种嗔恨会不会种下仇恨的种子,更不会在意会不会连累到后世遭受更多的痛苦。

嗔恨发出去就伤害到别人,不发出去就伤害到自己,所谓发出去别人血压高,不发出去自己血压高。害人害自的东西,我们就是放不下。

放下嗔恨,尽量要从缘起的角度如实看待世间的一切。

这就既需要依教,也需要奉行。将佛法作用于我们的身心,改造我们的身心,如此才能够得到解脱。

5

法句经中说:虽然经常诵念经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净行的法益;

经文背诵虽不多,但确实奉行,灭除贪、瞋、痴,如实知见,内心清净,生生世世不再执着的人,真正得到清净行的法益。

有两位出身高贵家庭的比丘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娴熟于唱诵并弘扬经教。

他教导众多比丘,而成为十八个比丘团体的指导老师。

另一位比丘则在热切精进的修行之后,证得阿罗汉果,并且透过止观的禅修而证得神通。

有一次,证阿罗汉果的比丘到祇园向佛陀顶礼问讯时,这两位比丘碰面了。

精通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反而轻视他的朋友,认为这老比丘对经藏所知不多,因此决定盘问他几个经藏的问题。

佛陀知道他这种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会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于慈悲心就去探视两人,以避免熟悉经藏的比丘取笑他的朋友。

佛陀问熟悉经藏的比丘有关禅那和道果(透过禅修而得到)的境界,熟悉经藏的比丘无法作答,因为他只知道教导别人,自己却不亲自修行。

另一位比丘由于精进奉行佛法,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佛陀因此赞叹阿罗汉比丘,而对熟悉经藏的比丘不赞一词。

其他比丘不明白为何佛陀大力称赞证得阿罗汉果的老比丘,却没称赞他们的指导老师。

佛陀向他们解释说,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丘,像牧牛人只为牧牛而获得工资,而亲自奉行佛法的比丘,就像牛主人一样,享受牛的五种产品;

所以说,熟悉三藏的比丘只得到学生对他的服务,没有修行圣果的益处。

阿罗汉比丘虽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诵一些经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义。

并且精进修行,克服了贪、瞋、痴,他的内心完全没有精神的烦恼,对今生与来世没有任何的执着,所以他真正获得修行的圣果。

这个故事并不是否定精通三藏的比丘,而是否定慢心,否定依教而不奉行的行为。

人心本无染,心清自然静。可惜这个道理真的证悟到了还是很难的。

修行看似很难却也不难,“不难”在学习教法,“难”在将教法作用于自己的身心。

只有将佛法作用于自身,才能够看到彼岸佛陀的微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