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黃崗大山裏,從古時候就流傳有一個俗語:

爲人不學藝,

擔斷扁擔嘰。

這句古話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如果沒有學到一門手藝,那麼,你就只能是出苦力,乾重體力活髒活了!

學技術,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依然是一個熱門話題。可見,不論是古時候或者是現代社會,擁有一到多門技藝,這對人的一生是關係重大的。

1980年,我十六歲,高考落榜出於排遣寂寞,竟然就開始自學了一種手藝一一木工活。

我們村小,人口少,又散居。山裏的天氣在冬春季節,大霧陰雨天是很多的。雨天沒有同齡人玩,又沒有地方去消遣,有一天,我便突然冒出自制傢俱的想法來。

那時山裏用於製作(打製)傢俱的杉木料,滿山旺生,豐厚爛賤,而製作刨牀、手鋸架用的特種硬木細葉椎,山裏也是能找到。至於刨刀、鑿刀、鋸片、角尺、墨斗之類的工具,在黃崗街上的五金商店裏都是有售賣。

年少輕狂的我,當時說幹就幹。自做刨牀鋸架,購買回配件後,便開始了行動。

沒有師傅指點,我就到書店去買回一本《傢俱製作技術及圖例》,從書中去領悟製作傢俱的知識,像如何下料,刨方條、鑿孔這些。

木工最考技術的活,是下料刨方條。從幹定的原木中,鋸下實際所需的長度,就用兩個“X”狀木馬搭架固定原木,然後用墨斗在原木兩頭吊線,定好上下的兩個點,再用墨線在原木上彈成直線,後用斧頭沿墨線切邊角料。經過這幾個環節,原木就粗成了方條了。

粗成的方條,再把它固定在馬凳上,用短刨粗作,然後用長刨過細。經過兩種刨刀的工序,方條便可進入到打製傢俱的下料鑿孔工項。

木工活最考技術的,還有在原木的兩頭定線點。如果一頭與另一端的墨點不成正比直角,那沿墨線粗成的方條,就會走樣不成直角方正,打製傢俱時,是很難榫槽結合的,即使強行組合,那打製成的傢俱質量就不能保證,而且也欠美觀!

除此,在方條上畫穿眼線,用錘敲打鑿刀的力度等,也是一些細活,決不容人有粗心馬虎在操作。

做木工活最基礎的,就是學會放線。有了準確的墨線,就能保證之後方條、鑿孔的正方直角,才能打製出精美成品。

由於沒有師傅指點,我做木工活時是邊摸索邊實踐。我從簡單的正型直框架的普通坐凳開始,到後來打製書桌、小立櫃,這學習的時間是漫長的!

時間進入到新世紀後,由於結婚生子生活壓力,我做木工活的時間,便隨之減少。後來機制傢俱的興起,傳統的這種手工製品,在外相上,就不能與之匹敵;在年青人所需傢俱都喜歡到市場購買後,我那木工手藝,就逐漸地被淘汰了下來。

人進中老年,我想起少年時代的激情,那種不畏困難,勇於學習探索的精神,覺得自己也是不枉此生了!

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肯學,有堅持的韌性,我認爲,他是一定能成功的。

圖文:山人老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