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江西省德興市黃柏鄉的街道上,尋常的日子裏也有車水馬龍之感。道路兩旁,一棟棟小洋樓掩映在青山綠水間,文明新風標語隨處可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初好勇鬥狠的彪悍民風已經演變爲現在“能喫苦、敢拼搏、有理想”的黃柏精神,在奔小康的奮鬥路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向陽而生的創業故事。

“沒人甘願打一輩子工。” 問起當時爲什麼選擇創業,江西藍蜻蜓實業公司董事長倪封庭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倪封庭是黃柏鄉本地人,因自幼家貧,小學畢業後就輟學在家務農。當時全家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一年到頭只能勉強維持生計。1989年,第一次走出大山的他由於沒有學歷沒有技術,只能在工地上打零工賣苦力,月收入僅幾十元。5年過去,一事無成的倪封庭回到村裏,正趕上同村村民劉華瞄準窗簾生產商機在家鄉招工,得知這一消息,倪封庭從中看到了商機,他第二次告別家鄉,加入到窗簾生產經營行業中。當時的他從學徒做起,從小作坊起步,白天跑客戶,晚上學技術,憑着一股子拼勁兒,慢慢打開市場,賺取了人生第一桶金。

談起剛開始的創業經歷,倪封庭感慨萬千:“想創業當老闆,光有技術不行,更要有資金。大家在外打拼,人生地不熟,更不用說向銀行貸款了。”

窗簾製造業市場準入門檻雖不高,但對於多數黃柏鄉窗簾經營戶來說,缺乏本金是創業路上第一個難題。當年,人行德興市支行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指導德興農商行黃柏支行爲這羣懷揣技術與夢想的窗簾經營戶發放小額信用貸款。“那時候沒有抵押物,敢憑信用放貸款的銀行還不多。”倪封庭人生第一次1萬元貸款就是從德興農商行黃柏支行貸來的,說到這件事時他仍然充滿感激之情。

尤其是2007年以來,爲滿足窗農擴大規模的資金需求,人行德興市中支指導轄內金融機構創新“窗簾信用共同體”貸款,採取“銀行+遮陽產業協會+會員”模式,以協會擔保、會員聯保、繳納保證金爲貸款方式,按照一次授信、兩年週轉使用,同時在沿海發達的寧波、廣州、武漢、濟南等4個德興籍窗簾企業較集中的城市,設置遠程貸款服務部,簡化貸款手續,爲創業期和發展中的德興籍窗企送上了“及時雨”。

小額信用貸款爲黃柏鄉村民創業提供了初始資本金,“窗簾信用共同體”貸款又推動黃柏窗簾業由生產、加工、批發加速向生產、加工、銷售、研發等一體化的遮陽產業鏈轉化。期間,德興籍人士創辦的大小窗簾企業2000多家,網點遍地全國,產品銷售海內外,實現了年銷售收入200多億元,佔據了全國遮陽產業市場70%、全球遮陽產業市場10%。

喫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家鄉人。2014年,德興市政府大力發展“歸雁經濟”,充分發掘區位、資源、環境等優勢,規劃建設遮陽產業孵化園、遮陽產業交易博覽中心,並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遮陽產業如土地使用、財稅支持、物流補貼等具體優惠政策,吸引在外從事遮陽產業的德興人回鄉創業。這其中就有當時已經在上海站穩腳跟的倪封庭。在他看來,在外打拼,無論事業多成功,終究像無根的浮萍,回鄉創業能爲鄉村振興貢獻綿薄之力,也算對家鄉的一點回饋。“一人富不算富,帶領老鄉共奔小康,纔是長遠之路。”倪封庭笑着說。

爲幫助新入駐企業迅速落地生根,人行德興支行帶領當地金融機構積極創新金融產品,爲遮陽企業解決貸款中遇到的抵押物不足、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充分運用“財園信貸通”“遮陽企業信貸通”等加大企業融資支持力度。在金融活水推動下,2016年德興市榮膺“中國遮陽產業之都”名號,遮陽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截至2019年末,德興已引進或新辦遮陽企業35家,入園企業25家,規上企業15家,總產值34億元,直接帶動勞動就業30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00餘人。遮陽企業累計貸款10.3億元,貸款餘額2.6億元,佔園區各類經營主體貸款餘額34%。

20多年來,源起於黃柏鄉農民冒險創業的“星星之火”,終成了德興遮陽產業集羣的“燎原之勢”。“窗都模式”的產業經驗,既是縣域經濟產業集聚的縮影,更是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案例。黃柏人通過親幫親,鄰帶鄰,“先富帶後富”,吸引了周邊縣、鄉4萬餘人加入窗簾行業,窗簾產業被廣大村民譽爲增收致富的“鐵桿莊稼”。而黃柏鄉也由從前“窮上惡水”之地一躍變爲“中國窗簾之鄉”,洋田村更是躍居全市首富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