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志鵬

時隔436天,《八佰》終於得見大銀幕。

十年前,管虎“相中”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劇本,在word裏不斷推翻重建;七年前,《八佰》第一次籌備,在象山搭景,因爲空間不夠作罷;四年前的春節,《八佰》項目重啓,管虎及劇組開建“四行倉庫”實景,期間熬走了一批確定出演但又因檔期配合不上的演員;一年前,原定7月上映的《八佰》突遭全面撤檔。

顯然,436天的等待背後,是《八佰》的“十年長跑”。

電影中,租界羣衆隔着蘇州河“圍觀”保家衛國的將士;現實中,無數人也在“圍觀”《八佰》帶來的市場效應:影院等來了“救市之作”,華誼寄希望《八佰》爲其注入業績“強心針”,影迷期盼了一年的電影終於揭開面紗。

《八佰》“恰如其時”的上映,意義遠不止於提振影院復工的信心,填補觀衆亟待釋放的觀影需求,更在於爲中國商業電影帶來新的野望。

救電影於水火之中

《八佰》上映前,影院正經歷史上最漫長的寒冬。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賀歲檔陣腳;全民居家隔離時,各地影院緊鎖大門,票房損失層層累加。TOP數據統計,停擺一個多月的影院,票房損失將達115億元。

隨之而來的,是各地中小影院不堪重負,紛紛退場。天眼查數據顯示,截止今年3月27日,全國已有2263家影院類企業宣佈註銷。

影院行業哀鴻遍野,經營者和影迷都在期盼復工消息。今年3月,新疆影院亮起一束光,烏魯木齊中影金棕櫚影城復工,而截止到3月22日,全國523家影院復工,當天票房4.14萬元。

但好景不長。

很快,KTV、影劇院等線下娛樂場所被明令禁止開業,影視從業者和影迷再次迴歸漫長等待,這一等就是4個月,直到全國影院被允許在7月初有序開放。

單場觀影上座率不得超過30%、放映時長超過2小時的電影需要中場休息,在疫情嚴控之下,影院復工首日票房超200萬元,排映新片僅《第一次的別離》一棵獨苗。

之後,《1917》《極速車王》等“庫存積壓”的引進片先後上映,《星際穿越》這類經典老片先後重映;復工一個月以來,全國累計票房達到10億元。顯然,觀衆觀影需求雖被壓抑許久,但市場仍需要一部“抗鼎之作”來激活。

影院等待大片,《八佰》重裝上映。

8月14日開始,《八佰》開啓超前點映,當日7000場點映票房收入1440萬元;8月17日到20日,《八佰》單日點映場由1萬增設至4萬,單日票房均超過5000萬元。

最終,《八佰》點映票房超過2.33億元,創下中國影史紀錄;《八佰》公映當天,全國影院復工率達到84.4%,30%上座率與2小時後中場休息的限制已全面放開;上映5天,《八佰》票房已逼近12億元,單日排片佔比超過40%。

《八佰》“救市效應”顯著。

作爲疫情後首部票房破十億的影片,《八佰》的意義不止於激活電影市場,對華誼兄弟而言,其救市效應同樣顯著。

《八佰》定檔8月21日的消息公佈後,華誼股價開盤漲停,總市值達146.37億元,截止8月26日早盤,華誼市值已達到177億元,這背後是連續數天的股價拉昇。

作爲華誼兄弟的抗鼎作品,《八佰》在2019年突然撤檔產生了蝴蝶效應,馮小剛的《手機2》因查稅風波難以得見大銀幕,《只有芸知道》在口碑票房上雙雙失利,再因爲新冠疫情爆發,華誼前景可謂難上加難。

翻開華誼兄弟的財報,2018年虧損10.9億元,2019年虧損39.63億元,今年一季度虧損1.57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54.38%;其市值也從2015年最高點的900億元,一路下滑至100億的量級。

糟糕的業績之下,一部《八佰》能否救贖華誼?

本次《八佰》上映期間,網傳華誼針對年票房200萬元以上的影院,將收取上年實際票房的一定比例(3.5%)作爲保底費用,這自然招致大量影院經營者的不滿。據統計,2019年全國票房不足200萬元的影城有4000家。

有業內人士分析,華誼採取保底發行方式,意在儘快回籠現金,如果按分賬發行,製片方一般要在影片上映後4-6個月,乃至一年,才能拿到分賬收入。

華誼爲紓解現金流難題,出此一招也不足爲奇。今年4月,華誼還向阿里影業、騰訊等9個對象非公開發行至多8.24億股股票,累計募資不超過22.9億元。

當然,疫情之下,中小影院的日子也不好過,而華誼要紓解資金難題,僅憑一部《八佰》遠遠不夠,在博納影業主打主旋律電影、光線傳媒力推動畫電影的差異化策略之下,華誼“綁定大導演、大演員”的策略似乎正在失靈,如何追回曾經“去電影化”所導致的內容力不足,對華誼來說是新的挑戰。

馮小剛之後,誰來“抗鼎”華誼的電影製作?

立下標杆

拋開救市效應,《八佰》之於中國電影工業也是一個標杆。

全亞洲首部全片採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攝影師曹鬱曾榮膺臺灣金馬獎最佳攝影,影片的美工佈景、服化道(服裝、化妝、道具)也都達到了一流商業電影的水準。

當然,《八佰》團隊中也不乏大量外籍主創。負責主題旋律創作的Rupert Gregson-Williams,曾獲歐洲電影獎最佳作曲獎;曾任《指環王》系列視效總監的蒂姆克勞斯比也加盟了《八佰》劇組。

這樣的人員配置,《八佰》意在戰爭片類型上比肩好萊塢。

有別於《百團大戰》這類獻禮片,以及《集結號》《金陵十三釵》等第五代導演指導的國產戰爭片,《八佰》在大場面、演技和影像質感上,都將國產戰爭片提升到了新的工業高度。

這或將是中國電影工業緩慢進程中的又一顆明珠。

自90年代開始,中國商業電影就走上了長征路,陳凱歌、張藝謀等第五代導演以“中國敘事”的手法,推動國產電影走出國門。

主打明確的電影類型(科幻、喜劇等),故事線按照劇本理論(開始-發展-高潮-結尾)嚴密推進,音樂視效保持工業級水準,一部商業大片就被如法炮製而成。

不過,中國影迷真正接觸商業類型片的時間並不長。1994年的《亡命天涯》上映,國人第一次有了“大片”的概念;1998年上映的《泰坦尼克號》,讓影迷真正感受到“美國大片”的工業化水準。

反觀中國電影,大片的發展也是一路辛酸。

2000年,《臥虎藏龍》摘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2005年,張藝謀指導的《英雄》上映,期間誕生了一批以武俠古裝爲核心故事的“中國大片”,典型如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夜宴》等。

但張藝謀、陳凱歌的“詩意敘事”,總是與商業大片的“簡單直接”有所距離,這一批古裝大片往往做不到“既叫好又叫座”;而反觀海外,2010年的《阿凡達》點燃了3D技術熱潮;2015年的《速度與激情7》後,海外引進商業片屢屢霸榜國內電影票房排行榜。

在國內,繼《阿凡達》上映後,一批低成本電影相繼在市場上“以小博大”,典型如以900萬元成本換來3.5億元票房的《失戀33天》,以及一度位列國產電影票房冠軍的《泰囧》。

不過,愛情、喜劇之外,國產的商業類型電影仍是殘片。

《速度與激情》《變形金剛》等系列電影在國內的持續火爆,反映出中國影迷對商業大片依然“飢渴”,而在“票補”降溫、用戶觀影口味提升的趨勢下,“以小博大”的故事也不再輪番上演。

電影行業也是如此,連續輸出商業大片,往往是電影工業進步的鮮明標誌。2015年,由華誼、萬達、光線聯合發行製作的《尋龍訣》,就是中國商業類型片的里程碑之作。

僅僅打磨劇本,《尋龍訣》劇組就耗時兩年;拍攝過程中各環節明細分工,甚至細緻到電影特效能不能做有毛的動物,以及劇組餐車的開銷價錢。最終,《尋龍訣》耗資2.5億元,斬獲超15億元票房。

如今,《八佰》也接過《尋龍訣》的“商業大製作”衣鉢。

2019年的《流浪地球》爲國產科幻立下標杆,《哪吒》則對國產動畫電影擺脫“低幼”標籤有極大作用,《八佰》的意義也和上述兩部商業類型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十年籌劃,《八佰》在技術水準上爲國產戰爭片立下標杆,甚至會成爲影迷衡量國產戰爭片優劣的標準,工業水準及格線以上的成片,更是後進者在製作商業大片時,又一個可參考對象。

顯然,《八佰》爲國產大片又插了一面旗幟。

綜合各家數據機構的預測,《八佰》的最終票房保守估計在15億元左右,但無論最終成績如何,值此影院危難時刻,中國電影需要更多《八佰》,需要更多商業大片來爲中國電影“插旗”。

參考資料

《八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來源:穀雨實驗室;

《八佰》開了個壞頭,來源:市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