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註定不平凡!

對於中國白酒行業來說,“疫情”正在加速行業分化,業界預測的“二季度有望成爲行業分水嶺”正在得到驗證。

近期,有專業人士梳理和研究了魯酒陣營的“二季報”,在預想的“低迷不振”中,發現有一家白酒企業,居然交出了一份“讓人眼前一亮”的答卷——這家白酒企業正是位於“冀魯交界”的古貝春集團。

據公開披露的資料顯示,截止2020年7月底,古貝春“白酒板塊”累計實現現金回款,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開單發貨量增長6%,銷售產品平均售價相應提高。

有細心人還發現,古貝春酒業的這個成績單,“古貝春白版”和“醬香古貝元白版”的貢獻率,合計達到了40%以上。而另據媒體報道,46度的醬香古貝元白版,近年來創下了年銷量增長110%的驚人業績,成爲了一個成功的“北派醬宗”商學案例,不斷引起媒體的“熱炒”。

爲什麼是“醬香古貝元白版”?此時,逆勢飛揚的古貝春酒業,抓住了什麼?又經歷了什麼呢?

南酒北釀,跨越1800公里的醬香情緣

衆所周知,目前,古貝春酒業是江北唯一一家“醬香師承茅臺,濃香師承五糧液”的名酒企業。因此,也有人說,古貝春是一家“最有品質、最有故事、最有歷史、最有文化”的“四有品牌”企業。

醬濃開兩朵,各表一枝香。

其實,中國的很多事情,既是機緣巧合,也是命中註定。

今天,“醬香古貝元白版”能在400元價格帶,重新定義“中國高價值光瓶酒”,引起了全行業的關注,並製造了一個鮮活生動的“北派醬宗”商學案例,要從一南一北跨越半個中國的兩個釀酒古鎮——貴州省茅臺鎮和山東省老城鎮上的兩大名酒廠37年的“不解情緣”說起。

茅臺鎮,深藏長江水系赤水河的南畔,鎮上誕生了一家了不起的酒廠——茅臺酒廠,該廠生產的醬香型白酒,深受國家領導人的喜愛,被譽爲“國酒”。

老城鎮,地處華北平原、黃河北岸、京杭大運河東畔,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鎮和商貿流通重鎮,山東省武城縣委、縣政府駐地就曾在老城鎮,鎮上也有一家古老悠久的釀酒廠——老城酒廠(注:今古貝春酒業的釀造舊址,已被保護起來),該廠生產的“古貝春”牌白酒,暢銷“京、津、冀、魯”一帶。

兩個古老城鎮,兩個古老酒廠,地處兩條古老河畔,地理位置跨越1800公里,是什麼樣的“機緣巧合”和“不解情緣”走到了一起?並出色完成了“南酒北釀”的不朽傑作——“醬香古貝元”的呢?

故事要從1983年,甚至更早些時候說起……

當年,武城酒廠(老城酒廠)在老城鎮駐地,時任黨支部書記的張子文,是武城酒廠第一次創業崛起的領導者,在他的領導下,1978年由釀酒師傅馬紹星成功研製出純糧白酒古貝春,已經結束了武城酒廠單一生產瓜幹酒的歷史,使古貝春進入市場後供不應求,出現一瓶難求的熱銷場面。

但張子文並不滿足於眼前的成績,而是琢磨着怎麼能讓這個北方的小城也能釀出當時名震全國卻一瓶難求的“茅臺酒”來。

跨越1800公里的夢想,越琢磨紮根越深,也真就應了那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話。

有一天,張子文的老朋友石永蘭來廠裏打酒,兩人聊着聊着就扯到“我們能否釀出北方茅臺”這件事上了,石永蘭猛然一拍大腿說:“老夥計,這事兒說不準有門兒……”

原來,石永蘭有一位老領導——傅愛農,是德州寧津人,爲人忠厚仁義又心懷故土念及鄉情,正巧時任貴州分管工業的副省長。石永蘭向傅愛農彙報了家鄉的變化、寧津的發展、武城酒廠的故事和張子文的計劃與決心後,故土情深、鄉愁縈繞的傅省長深受感動,當即找來當時的茅臺酒廠廠長季克良說明了來意,請季廠長支持家鄉企業的發展。

季克良也是仁義之士,說:也巧了,我們的技術科長杜安民老師剛退休在家,這樣吧,我寫封信你們去他家找他……

也就是從這封信開始,跨越半個中國的古貝春與茅臺的情緣連上了線。杜安民接信親赴山東武城,古貝春試釀“北方茅臺——醬香古貝元”拉開了帷幕。

醬香北宗,堅守37年的使命傳奇

杜安民來到黃河北岸、京杭大運河畔的千年古鎮——老城鎮,他在武城酒廠內轉來轉去,洞察秋毫,冥思苦想了十多天,才慢慢給了張子文“難度不小,但可以搞”八個字的定心丸。

杜安民是“醬香老藝人”,深知醬香型白酒生產工藝的極複雜性和嚴謹性。他早起晚睡,事必躬親,言傳身教,後來索性自編了教材,窖池邊上親自做示範,下班以後親自教理論。

用了近兩年的摸爬滾打,研發公關,反覆試驗,終於實現了“第一輪出酒”。看着呱呱墜地的“孩子”,杜安民和張子文四目相對,感慨萬千,說了一句:“這是咱們傅省長的故鄉情、季廠長的師生情、杜安民的不了情、張子文的真性情,四情合一在‘黃河以北、大運河畔’釀造出的第一滴醬香酒”。

查閱歷史資料可知,武城酒廠當時的第一瓶醬酒,取名“古貝茅”(注:此名由“東陽好酒”更名而來,後又更名爲“古貝元”)。讓人沒想到的是,該酒在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還摘取了“金牌獎”。

其實,看今日“醬香古貝元白版”的火爆,當人們在酒桌上推杯換盞之時,很少有人能想到,這是一個“極有故事,極有情懷”的品牌,實屬來之不易。

最爲鮮爲人知的是,從1984年7月的“第一輪出酒”首戰告捷,到1994年“古貝元醬香工藝”完全定型,杜安民在武城安營紮寨,一住就是十年。在當時條件下,十年,是怎樣一個艱難的過程!

十年間,爲了古貝元釀造工藝的特性和定型,杜安民忙到連子女的婚禮都不能回去,一心紮在研究、改革、培養新人上面。

十年間,杜安民鞠躬盡瘁,日益完善着古貝元這一“醬香北宗”白酒的釀造和勾調工藝,使之既有着醬香型白酒的典型風格,又克服南北氣候條件差異和消費口感不同要求,培養起一批醬香型酒釀造與勾兌的技術人才。不僅成就了古貝元后來的輝煌成績,也與古貝春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杜安民的言傳身教下,當年他悉心栽培的青年技術人才——吳兆徵,如今早已是國家級白酒大師。2005年,他率隊勾調的“濃香型古貝春”在全國濃香型白酒質量普查鑑評中獲得第一名。2010年,他研發出的醬香型新產品“國蘊”酒後被評定爲“中國白酒技術創新典範產品”;2015年,他被授予“中國白酒大師”稱號,這個稱號全國僅有42名。

一代宗師的“南酒北釀”情結,一位酒俠的“武城茅臺”夢想,一瓶“北宗醬香”的身世探源……37年成就的不只是一瓶“系出名門”的醬香美酒,更是一部“醬”心獨運的人間傳奇。

2017年,茅臺酒廠原董事長季克良來到古貝春集團,品嚐過醬香古貝元之後,連連感慨:“我曾說過離開了茅臺鎮就釀不出茅臺酒,沒想到在北方地區的德州,你們做到了這麼好的醬酒質量!不容易!堅持了34年更了不起!我來遲了啊”。

感嘆之餘,季克良還給出了古貝元醬香白酒“微黃透明,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口感高雅舒適,陳香味濃,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極高評價,並題詞“南酒北釀,醬香傳承”,這是對古貝春酒業“醬香釀造”的最大肯定,更是對未來做好“醬香古貝元”的有力鞭策。

【結語】

這是一瓶“最有故事”的“中國高價值光瓶酒”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祕書長馬勇,曾說過一句在“魯酒圈”產生巨大影響的話——“山東不缺好酒,但缺打動人心的好酒故事”。

事實正是如此,中國白酒業的品牌多如牛毛,但有“打動人心的真實傳奇故事”的並不多,醬香古貝元算是其一。

一瓶酒,從誕生,到生存,到火爆,行走了37個春秋,跨越了1800公里,從長江赤水河岸邊,到黃河大運河岸邊,連接四條古河流,開創兩省酒情緣,南酒北釀,卓然而立。這樣的科研故事,醬香古貝元是個行家。

一瓶酒,長年不用華麗的外包裝,而是以“光瓶示人”,卻在200元的價格帶,持續引領了行業20年。這樣的故事,醬香古貝元是個傳奇。

一瓶酒,被命名爲“醬香白版”,從2018年11月開始,高調佈局終端400元的價格帶,開創了“中度(46度)醬香的先河”,一舉重新定義了“中國高價值光瓶酒”,引起了業內外的轟動,並掀起了廣泛熱議的“古貝春雙白版”現象。這樣的故事,醬香古貝元是個高手。

有動人故事的,不一定是高手,但高手一定有動人故事——這就是今天“醬香古貝元白版”(包括“濃香古貝春白版”)被業內外不斷傳頌的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