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網9月1日訊 新冠肺炎疫情緩解之後,很多地方開始了“深刻反思”。有的地方在加強社區衛生機構建設,而更多的地方開始了城市大醫院的規模擴張,要麼新建要麼改建,如此下去,本就處於夾縫中的城市基層醫療機構和民營醫院勢必面臨更加狹窄的生存空間。那麼,下一步這些醫院該怎麼辦,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8月27日媒體曬出了東莞42家公立醫院的賬本,看到他們近三年的運營業績,全面飄紅,這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啓迪。

42家公立醫院的賬單

數據顯示,全市42家公立醫院2019年的總收入(包括醫療收入、財政撥款收入等)約176.5億元,醫療收入總計161.9億元,除去各項費用後,去年42家公立醫院的收支盈餘總額約爲6.1億元。

而2018年全市40家公立醫院(不包括新納入的市第九人民醫院、市康復醫院)的收支盈餘僅爲6767.2萬元。

這表明,全市公立醫院總體的經營水平在過去一年裏有了質的飛躍,而這些業績爲改善就醫環境、提升服務質量、醫護人員薪酬改革奠定了基礎。

從虧損面看,2019年盈餘爲負數的有6家醫院,其中4家爲鎮街醫院。而2018年盈餘爲負數的有13家,2017年盈餘爲負數的有19家。

有分析認爲,這與近年來東莞大力推動鎮街醫院轉型,積極加強專科特色,改善醫療服務水平密切相關,使越來越多原本虧損的醫院找到了發展的路子。

經驗:轉型是最好的路子

爲什麼這些鎮街醫院要轉型呢?一是地理位置很尷尬。雖然交通便利,但正因爲交通便利,恰恰成了留不住病人的主要原因。一腳油,十幾二十幾分鐘,病人就可以到達大醫院。

二是功能定位很尷尬。與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比,沒有“簽約服務”等可以走近(進)老百姓家裏面的貼心服務。而要談給基層指導,往往又不能取得認可。

三是服務能力很尷尬。與周邊星羅棋佈的大三甲醫院相比,鎮街醫院技術服務能力得不到羣衆的肯定和認可,根本留不住真的病人。繼續堅持走功能齊全的路子,顯然不行。

四是運營體制很尷尬。與經營管理比較自由的民營醫院比,缺乏靈活的體制機制。因此,不說吸引優秀的人才了,留住都難。

唯一的辦法就是根據現有人員結構、服務能力、羣衆需求確立自己的專科特色和轉型方向,努力加強專科建設,在一個“點”上發力,而放棄“面”上的努力。

鼓勵鎮街醫院轉型“大專科、小綜合”

那麼他們到底是如何成功轉型的呢?我們在往年的媒體報道找到了答案。

據2019年2月1日看醫界報道,作爲一家鎮街公立醫院,東莞市南城醫院近日決定轉型爲“東莞市肝膽專科醫院”。爲什麼南城醫院要轉型爲肝膽專科醫院?據介紹,一是醫院的肝膽專科這兩年發展迅猛,2018年住院患者1481人次,同比增長18.2%;手術2018臺,同比增長26.5%,膽結石專科已經成爲該院的特色。二是膽結石發病率逐年升高。膽結石病和高血壓、糖尿病被稱爲三大“文明病”,發病率在逐年升高。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全國膽結石的發病率平均在7%上下。其中,膽囊結石多以膽固醇結石爲主,膽固醇結石的形成,多與膽汁中脂質的代謝異常等有關,膽固醇高的食物攝入過多,也更容易誘發此結石。三是東莞市衛健局一直鼓勵鎮街醫院轉型爲“大專科、小綜合”的特色醫院。他們鼓勵東坑醫院、洪梅醫院往“醫養結合”的養老特色轉型;鼓勵石碣醫院打造骨科特色等等。

當然確定了向肝膽專科醫院方面發展,還必須拿出實實在在的舉動。他們建設了肝膽專科手術樓,投資3000多萬元購置醫療設備。爲了加強科研,在東莞成立了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結石防治專業委員會,建立了首個地市級膽囊疾病研究所和規範化結石專科技能培訓中心,全面提升全省結石防治能力,並開展結石病臨牀與基礎研究,探索非手術治療結石、預防結石,做好科普與健康教育。創建全國知名的結石專科,目前其結石專科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立全國首家結石分類較完善的智能化人類膽石博物館。

而主張轉型“醫養結合”也是順應了人口老齡化大趨勢。

據南都報道,東莞一家鎮街公立醫院的負責人曾坦言,“生存危機通常是亟待轉型的迫切因素。”早些年鎮街醫院尚有一定生存空間,轉型動力不足。近幾年來,東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斷發展壯大,門診量已佔到全市總量的三成,鎮街醫院的基本醫療服務被取代,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由此可見,處在夾縫中的痛苦掙扎生存艱難的城市基層醫院、民營醫院應該儘早謀劃,積極主動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以羣衆多元化的醫療需求爲導向,做好戰略定位,有必要的情況下積極快速轉型,勇敢地挺進“藍海”,找到適合於自己的發展路子。也許,一拳“打”得百花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