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有一种观点,即"老鼠亡明",此观点由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与李宇尚首先提出,颇得人心。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中华大地上,灾害频发,那是大灾之年,饥民路拥,死尸相枕,惨不忍睹。

大规模饥荒和旱灾、蝗灾、冰河期的过渡等等,成了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早在1628年,崇祯刚即帝位,高迎祥聚众起义,一直闹到1636年高迎祥战败被俘就义,起义没有消停,而是由李自成接班,继续和明军作战。

这李自成也是老革命了,1629年就起义了,成为高迎祥的得力部下。

那时义军有好多支,除李自成这一支起义军外,影响最大的当数张献忠了。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家乡组织了一支队伍,自称"八大王"。他"身长瘦而面微黄,须一尺六寸,僄劲果侠,军中号称"黄虎"。

风起云涌的明末农民起义,终于推翻了明王朝的封建统治。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崛起的满清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指引下,大举入关,在山海关击败了李自成农民军主力,迫使李自成放弃北京,一路溃逃。根据史料记载,1645年5月17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此时张献忠在成都的皇宫内享受美食,经常和部下喝酒聊天,其中张献忠的四个义子,和张献忠互动最多。

张献忠有四个义子,即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孙可望能征惯战,点子多,深得张献忠信赖,被封为平东将军。

李定国作战英勇,在大西军中有"小尉迟"、"万人敌"之称,被封为安西将军。

刘文秀也是一条好汉,为人持重,是大西军中的抚南将军,战功不少。

艾能奇也不弱,十分骁勇,是大西军里的定北将军,封定北王。

这四个义子个个英雄了得,在张献忠麾下南征北战,东荡西杀,成了大西军标杆式大将,惹人注目。他们的军旗打到哪儿,大西军的军魂就飘到哪儿。

大顺军主力被清军击败后,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成了抗清主力。顺治帝把目光锁定在四川,命豪格、鳌拜、尼堪率大批清军主力攻打四川,目标消灭大西军主力。

危亡之际,张献忠御驾亲征,率大西军主力开赴川北,抵御清军。

也许是天亡大西,1647年1月2日,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观察敌情时,被流矢射中,不久气绝。

张献忠阵亡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率领大西军向南转移,在重庆受到明军曾英部的阻击,大西军杀死曾英后,继续向贵州方向转移。后与南明联合,共同抗击清军,转战在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坚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

大西军最辉煌的历史,不是反明,而是抗清。而大西军抗清的功绩,主要由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完成。

1647年,艾能奇进攻东川(今云南会泽)进击抗命之土司禄万钟时,遇伏,中箭身亡。

1658年,刘文秀在清军大举进犯西南前夕去世。

张献忠四义子里,最为后人诟病的是孙可望。他勉强接受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提出的"联明抗清"主张,但他视永历帝为傀儡,骄奢无比,肆意妄为,同室操戈,率部攻打李定国部,结果众叛亲离。失败后降清,被清廷假意接纳,1660年,在出猎时被清兵射死。

李定国是真英雄,他坚决奉行"联明抗清"的主张,率部与清军浴血奋战,多次重创清军,两蹶名王,震动天下。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死后,李定国独木难支,悲愤难抑,以至吐血,不久病亡(1662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难。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的血不会白流,百姓永远牵挂着他们,世代相传英雄的故事。大西军魂安在?没有消失!

公元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锷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旋成立云南军政府,次日中午,起义军胜利攻占云贵总督署。由于10月30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故史称昆明辛亥起义又被称为"重九起义"。

李定国是蔡锷的偶像,章太炎曾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历史上不少的农民起义,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具有进步意义。

张献忠及他四义子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与清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永远为后人崇敬和缅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