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體校

溫州社會力量辦體育改革成果系列報道之三

☉商報記者 徐家琪

三年前,溫州成爲社會力量辦體育的全國試點,肩負起了爲全國體育改革提供浙江方案和溫州樣本的重任。而在競技體育領域,溫州大膽嘗試,努力探索,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讓競技體育走出“象牙塔”,實現了舉國體制和市場機制的高效銜接,也讓溫州競技體育出現了雙贏、共贏、多贏的局面。

競技體育走出少體校

以前,我市有八家公辦少體校,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所有的競技體育基層人才都從這裏起步。而現在,我市精英運動員的起點已擴展到公辦少體校的院牆之外。雅加達亞運會上,參賽的10名溫籍運動員中有4名是社會力量培養輸送的,並獲得2金2銀的佳績。

作爲全國的游泳之鄉,游泳一直是溫州競技體育的一張“金名片”,前有呂志武,現有“仰泳一哥”徐嘉餘,雖然游泳項目在本地也有着龐大的羣衆基礎,但以前市級訓練點就只有溫州體校,在訓人數只有200餘人。

而試點落地以來,我市體育局按地區布點,採取向民辦俱樂部或全日制普通小學授予後備人才訓練基地的方式,滿足家長就近訓練、不影響學業的普遍要求,大大拓寬了選材面。

爲此,市體育局在全市規劃佈局了9個由社會力量興辦的游泳訓練基地,在訓人數增加到2000餘人,使更多的青少年能夠就近參加游泳訓練,夯實了項目發展基礎。

而在體操項目上,我市率先嚐試了類似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的做法。體校拿出體操房,供溫州心橋學前教育集團開辦少兒體操俱樂部。這樁合作在當時引起爭議,但如今已成佳話:原來人才幾乎斷檔的溫州體操一躍成爲在省運會上的拳頭項目,江鈺源、賈芳芳、羅歡、黎琪等人都是從這裏走向全國乃至國際賽場。而除了培養出衆多冠軍選手外,我市體育部門還打破地區壁壘,實現體育人才盡其用,逐步放寬限制,允許人才跨區域流動。近年來,心橋俱樂部爲省隊輸送了兩百多名優秀苗子,另有15名跨地區交流到省外。

此外,全國青年運動會、全國U系列青少年體育競賽、浙江省青少年體育競賽也隨着體育試點落地而逐步改革賽制,允許社會體育訓練機構組隊參賽,增強了社會力量培養體育人才的積極性。

教練員北上培訓“借東風”

去年4月,在北京體育大學的階梯教室內,我市77名一線教練員結束了爲期4天的培訓。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十幾人來自我市社會力量的競訓體育俱樂部。他們此次能夠成行,得益於溫州市體育局與北京體育大學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後者在溫州設立社會力量辦體育人才培訓基地。

據悉,作爲大規模組織教練員,而且還涉及社會力量等多家競訓機構,這樣的培訓模式在我市還是頭一次。雙方商定,針對各類教練員的集中培訓每年將舉辦兩次,一次在北京,一次在溫州。

作爲溫州與北體大簽約的重要內容,雙方將合作設立社會力量辦體育人才培訓基地,開展包括各類社會機構從事競技體育的各類體育人才培養。此外,雙方還將圍繞社會力量辦體育,在青少年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推廣社會力量辦體育成功經驗、成人教育函授教學等共5個方面開展密切合作。

近年來,爲打破以往單純依靠各級體校的路徑依賴,我市體育部門通過公私合辦、民辦公助、民間獨資、體教結合等各種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後備競技人才培養,探索形成了社會力量辦競技體育溫州模式。體育部門通過定標準、供場地、授牌子、派教練、給獎補等途徑,擇優確定153家社會體育訓練機構作爲體育後備人才訓練基地,涉及22個訓練項目,在訓人數5890人,佔全市在訓總人數的66%。

可以說,社會力量已成爲我市競技體育後備人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體育部門的不定期培訓,再到依託北體大專業師資的固定培訓,讓社會力量競訓機構的教練員在走上崗位以後繼續擁有“充電”的機會。

此外,我市體育部門還爲社會俱樂部走出的競技人才爭取登上更大舞臺的可能性。通過合作,好苗子可以在高考前進入北體大青訓體系,讓來自民間俱樂部的孩子有機會接受到全國最好的業務培訓和訓練。據悉,溫州市空手道、跆拳道等社會化程度高且與北體大設項對口的競技項目有望先行先試。

政策扶持助力社會力量辦競訓

雖然我市社會力量參與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起步較早,但對於社會力量興辦競技體育後備人才訓練機構、從事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的扶持政策還比較缺乏,支持力度不大,制約了社會競技體育訓練機構發展。

試點以來,我市體育部門積極在社會力量辦訓練機構上尋求突破,在《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開展社會力量辦體育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中就明確要支持社會力量開設體育後備人才訓練機構,在訓練場館建設和租賃、後備人才基地認定、體育人才引進、退役運動員安置、運動員選材招生輸送、教練員隊伍建設、賽事獎勵等方面給予扶持。

爲此,市體育、財政、人社、教育部門聯合出臺《溫州市社會力量興辦競技體育訓練機構扶持暫行辦法》《溫州市社會力量興辦競技體育訓練機構星級認定辦法》等政策,助力社會力量體育後備人才訓練機構的發展。

在獎勵上,市本級設立每年500萬元社會競技體育訓練機構獎補資金,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給予最高300萬元獎勵。賦予社會競技體育訓練機構教練員與體校等事業單位在職教練員同等權益,支持體校等事業單位在職教練員到社會競技體訓機構兼職,其兼職或在職創辦體訓機構取得的成績作爲職稱評聘、考覈評先依據。在運動員等級認定、參賽選拔、成績獎勵、培養輸送等方面,實行一視同仁政策。

在政府的扶持引導下,一批社會競技體訓機構發展壯大起來。如呂志武游泳俱樂部由“社會企業+退役運動員+體育部門”合辦,成爲首個在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介紹經驗的社會競技體訓機構;凱易路馬術俱樂部組建了全省首支馬術隊;心橋體操藝術俱樂部創造了我國體操後備人才培養的“心橋模式”。

藉助社會力量,我市也湧現了一批優秀運動員,包括蹦牀世界冠軍賈芳芳、體操亞運冠軍羅歡、國家隊足球運動員張玉寧、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世界冠軍丁立人、中國象棋世界冠軍蔣川、羽毛球世青賽冠軍林貴輔等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