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即位前后的基本情况

清德宗名叫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因年号光绪所以大家都称为光绪皇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驾崩后,年仅四岁的载湉被选定继承皇位。但因年幼,光绪并没有亲政,而是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后来由慈禧一人垂帘听政。直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才亲政,但是虽名义上归政于他,实际上大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西太后慈禧

光绪皇帝出生时,大清帝国刚从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战争的泥潭中挣脱出来,稍稍有些安定。经过内外战争的打击,这时的清廷,已经有了对内政、外交进行调整改革的意图,和硕醇亲王奕𫍽曾谕令全国:“整顿武备,整饬吏治,固结民心,讲求实际……内外文武臣工,振作精神,破除积习,修明政治。”这些官面说辞看上去确实不错,在实际执行当中,一些汉族地主阶级中坚分子得以大量起用,大兴洋务、外派留学生和加强对外邦交等一系列举措,使得局势得以暂时稳定,出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的结果就是洋务运动在保守派和帝国主义列强夹缝中艰难的兴起、发展。同治皇帝的死去,又打破了这种暂时的和谐,慈禧太后、各宗室亲王以及拥有军政实权的汉族官员等方势力矛盾斗争的焦点。慈禧太后的目标很明确,她需要选择一位幼帝,即可继承大统,又可让她再次垂帘听政,继续操纵大权。因此,在慈禧太后的策划之下,幼冲之龄的载湉入继大统,成了最佳人选。

光绪年间的帝后党争。

光绪一朝的前半段,列强动作不断,频频叩问中国大门,英国入侵西藏、中法战争、葡萄牙侵占澳门、甲午战争等接踵而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16岁的光绪帝得以“亲政”,而“归政”后的慈禧太后也制定了《训政细则》来处处约束光绪帝的活动。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大婚之后,慈禧太后不得不“撤帘归政”,但仍“假手”干政,光绪皇帝仍然没有决策权。

光绪皇帝

光绪帝不甘长期处于无权地位,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试图摆脱控制,导致清廷内部实际上出现了以名义上执政的光绪帝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实权派之间的争斗。

主张恢复光绪实权的是称为帝党,支持慈禧太后的官僚集团称之为后党。相比较而言,支持慈禧太后的既有封建顽固派也有洋务派显要人物,而支持光绪的力量则要弱小的多,大多是一些文职官员,不具有实权,其最中坚的力量是光绪的师傅、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

光绪二十年(1894年),针对甲午战争的和战之争则是双方争斗的表现。慈禧太后主和,负责执行的李鸿章决定“以夷制夷”,通过外国列强间的矛盾来达到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和避战自保。而帝党则主张加强备战,抵抗侵略,博得了朝野上下的同情和支持。但这种内耗的结果是必败无疑,战争结束,光绪帝不得不批准《马关条纸》。

而对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也需要皇权的支持来实现他们的政治诉求。此后,帝党和维新派走得越来越近,而光绪帝要冲破一切阻力决意实施变法,公开与慈禧太后摊牌要权。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定国是”,决定变法,先后在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颁布一系列法令,双方从暗斗到明争,较量不断,但激进的帝党显然准备不足,是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临朝“训政”,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帝党力量被彻底打垮,光绪帝也成了慈禧太后真正的傀儡,清廷舍弃了可能为延续政权回旋的力量。此后,慈禧太后还一度谋废光绪帝,但因外国势力和朝中大臣的干预而搁置。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掠北京,自行各自划分势力范围,慈禧太后仓皇西狩。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崩逝,第二天慈禧太后宾天。

光绪帝推动变法以及其影响。

光绪帝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可以说是早期维新思想的实践者。他决定实施变法的时期,是清帝国走向覆灭的后期,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传统的社会结构逐渐坍塌,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着社会制度的重建、转型。

其实,不论是帝党还是后党,都将目光投向了“西法自强”,洋务运动的开展,揭开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帷幕,但是只发展工商业,并没有触及社会制度的改革,发展经济而体制却囿于官办或官僚式经营,强军却局限于消极防守,自我限制,导致这种改革的结果终归是不败而败,不战已败。

康、梁“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君主立宪,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学习西方文教事业等的主张,比洋务运动更加触动旧贵族、封建官僚的利益。因此,受到守旧势力的百般反对。就光绪皇帝本身来说,支持变法,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也只是接受了维新派的部分主张,并且认为“盈廷皆守旧”,在操作上显得紊乱和操之过急,求治心切,急于树立自己的权威,结果触犯了大批官员的利益,矛盾激化,使他们群起而反对变法。

面对统治根基的动摇,即使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从西安逃回北京以后,也照样拾起了早先被自己践踏的“变法”大旗,宣布要“变通政治”,以图自强,即所谓的“预备立宪”。

实际上,留给光绪的时间、空间其实并不多,清帝国已经日暮途穷,中央与地方之间,满族官员与汉族官员之间,国内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已经欲加深重,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已经被深深地动摇,更别说还有一个霸道强势的慈禧从中作梗。因此,如果说光绪之前的清政府对自己的国祚命运还有选择的话,那到了光绪时期已经是坐失良机,没有了选择的余地,所谓的新政挽救不了清廷灭亡的脚步。

(本文原创作者:史说新传,各自媒体平台同号,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