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最高人民檢察院瞭解到,最高檢政治部和第一至第四檢察廳決定於今年下半年聯合舉辦第七屆全國十佳公訴人暨全國優秀公訴人業務競賽活動。

最高檢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競賽旨在積極適應司法責任制改革、訴訟制度改革、捕訴一體改革對刑事檢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以業務競賽爲抓手,促進“學、練、訓、評、賽”有機融合,進一步提高刑事檢察隊伍業務能力和整體素質。

據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檢察院、解放軍軍事檢察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檢察院分別推薦4名選手參賽,總計132人。

目前,來自全國刑事檢察業務條線的132名參賽選手正在進行緊張集訓。他們在備賽過程中有哪些心得體會?這樣一次在歷練中成長的機會,又觸發了怎樣的思考?在緊張的集訓之餘,多位選手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上海即是記者採訪的第一站。

第一站:上海

受訪參賽選手

上海市檢察院第一分院

第一檢察部檢察官王舒

上海市虹口區檢察院

第二檢察部主任周健

// 記者:這是您第幾次參加全國十佳公訴人競賽?在備賽過程中,如果可以定格,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是什麼?

王舒: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全國十佳公訴人競賽。過去我長期奮戰在偵監條線,捕訴一體改革後才走上公訴席。與改革前就從事公訴業務的同事們相比,我仍需進一步學習。於我而言,此次競賽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使我深刻體會到資深公訴人嚴謹的作風、敏捷的思維和嚴密的知識體系,這些都讓我受益無窮。

周健:2017年我參加過上海市優秀公訴人競賽。今年是我第一次參加全國十佳公訴人競賽。我們是從7月中旬開始集中備賽的。一個多月以來,令我最難忘的莫過於一幕幕挑燈夜戰和激烈辯論的場景。爲了全面高效梳理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理論和實務問題,我們4位選手根據工作經歷和優勢特長分別認領任務,每天晚上利用1個小時對梳理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進行討論。在意見不一致時,討論的場景猶如一場小辯論賽。正是這一幕幕激烈辯論的場景,讓大家不再侷限於個案的結論,而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 記者:回顧今年在上海市參加選拔賽的經歷,哪個環節最吸引你?當時自己的表現如何?

王舒:辯論賽環節令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挑戰,既新鮮又刺激。在選拔賽時,我抽籤遇到的對手是一位優秀的資深公訴人。他一身正氣,滿腹詩書。在與他辯論過程中,我對法學、社會學等問題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充分感受到了辯論的魅力。

周健:這次上海市的選拔賽經歷了28進8、8進4的比賽過程,包括業務筆試、業務答辯和案例辯論等環節。就我個人而言,最喜歡的是業務答辯環節。因爲業務答辯更趨於理性平和,也可以全面考察個人的理論和實務基礎,更重要的是通過與專家的對話,能夠拓展思路。

在選拔賽中,我抽到的題目中有一個涉及交通肇事的案例,考察道路交通責任事故認定在刑事訴訟中的審查、交通肇事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的競合關係等理論知識點。交通肇事案件較爲常見,但我卻遲遲下不了結論,特別是對逃逸在責任認定中的作用與刑事追訴標準中的評價如何取捨,有些遲疑。通過與專家數個回合的交流,我理順了思路,比賽結束後又進行了深入研究學習,對該類問題的理解更深刻了。

// 記者:如果說每一次比賽都是一次歷練,那麼,比賽中您最大的成長點是什麼?

王舒:“一窗春草無窮意,義理鑽研到粹精”。一代又一代的檢察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這些優秀的素質可以從比賽各個環節中彰顯出來。在備賽過程中,我更加深刻地領會到立法者的用意和司法者的使命。尤其是在辦案過程中,“工匠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周健:日常辦案往往是問題導向,但備賽的過程是全方位的整合梳理,是將法條背後的原理融會貫通的過程,我常常有一種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通過備賽中對疑難複雜案例進行分析研究,有些理念將會影響我今後的辦案工作。一起備賽的小夥伴們,有的擅長熟背法條,有的擅長理論分析,他們的專業既令我欽佩,也是我前行的動力,使我充分意識到了學懂弄通、學思踐悟的重要性。

// 記者:您對全國十佳公訴人競賽還有哪些建議和期許?

周健:對我而言,最大的期許就是通過備賽提升自我,通過比賽展示自我。

我希望競賽內容更加貼近實務,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對我們業務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閱。此外,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大不同省份選手們的交流,互學互長,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刑事檢察工作的要求,這也是全國十佳公訴人競賽的魅力所在。

王舒:期望早日跟全國各地優秀的檢察官們在北京相聚,向他們學習,與他們多交流。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一起加油!

“上海站”分管領導有話說

上海市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龔培華:

上海檢察機關以推進業務能力建設爲主線,堅持通專結合、重點培養、注重實戰的原則,持續不懈地抓好人才培養。

● 首先,我們鼓勵各個院結合自身隊伍狀況開展人才選拔活動,鼓勵院與院之間,檢察官與法官、律師之間開展業務切磋和交流活動,並向上級院推薦本單位的優秀人才。同時,對全市優秀人才進行分層分類管理,形成以專家型人才爲引領、骨幹型人才爲支撐、後備型人才爲基礎的三級人才梯隊。

● 其次,創新培訓模式,實施以賽代訓,通過模擬庭審、檢律論辯、業務競賽等方式,形成以真實案例爲載體、以實務技能爲內容、以實戰訓練爲依託的“實案、實務、實戰”培訓模式,增強刑檢部門崗位練兵的實效性。

● 第三,以“專業化辦案、專業化研究、標杆性培養、開放型管理”爲指導原則,跨院、跨層級組建12支核心辦案團隊,如重大刑事案件檢察團隊、食藥環資檢察團隊、證券期貨金融檢察團隊、知識產權檢察團隊,專門辦理全市專業領域的大要案和新類型案件,並對前沿問題開展專題研究。

來源:檢察日報客戶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