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晉綏軍出身的將領,傅作義無疑是山西王閻錫山麾下諸多將領中的異數。因爲,閻錫山領導的晉綏軍雖然位列國民黨四大新軍閥之一,閻錫山更是統治山西長達38年的歷史。

閻錫山

但是,閻錫山麾下卻很少出名將,閻錫山麾下的將領,在民國時期名聲也遠不如其他軍閥派系。而且,閻錫山麾下的將領,無論成就大小,無論職位高低,大多數都一直在晉綏軍之中,很少有出來打拼,混出頭的更是寥寥無幾。

不過,傅作義卻正是這極少數之一,而且,他的成就也是最高的一個。解放戰爭時期,傅作義甚至就任了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不但成爲國民黨華北地區的最高統治者,而且擁兵60餘萬,已經遠遠超越了閻錫山最巔峯時期的兵力。

可以說,傅作義纔是晉綏軍系統中成就最高的一個。那麼,作爲一個典型的晉綏軍出身的將領,傅作義是如何跳出閻錫山系統的窠臼,逐步崛起成爲國民黨華北王的呢?

傅作義

如同絕大多數晉綏軍將領一樣,傅作義也是山西人,他1895年出生于山西運城,1910年,15歲的傅作義決定棄文從武,並順利就讀於太原陸軍小學、北京清河鎮第一陸軍中學和大名鼎鼎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經過長達8年的軍校生涯之後,1918年9月,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順利畢業的傅作義回到家鄉山西,進入了閻錫山麾下的晉軍。

傅作義從山西陸軍少尉見習官開始,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憑藉紮實的軍事積累和卓越的支持才華,傅作義在閻錫山的麾下逐步晉升。

民國山西地圖

到1928年二次北伐時,已經成爲中將師長的傅作義率部奇襲涿州,並在晉軍大部失敗後,以孤軍7000人堅守孤城涿州三個月之久。涿州之戰也是傅作義聞名天下的一戰。自此之後,傅作義的軍事才華受到了公認。

不過,涿州之戰傅作義雖然打得極爲精彩,但是,最終因爲彈盡糧絕,仍不得已在堅守孤城三個月之後還是選擇了接受奉軍的整編,傅作義也因此被張學良軟禁。

但與此同時,張學良對於傅作義卻極爲賞識,對於傅作義的軍事才華更是佩服不已。所以,張學良對於傅作義一直尊敬有加,兩人的關係也一直十分良好。也正是傅作義和張學良的關係,爲日後傅作義擺脫閻錫山,自立門戶埋下了伏筆。

張學良

1930年,規模空前的軍閥大混戰——中原大戰爆發,作爲閻錫山麾下的第十軍軍長,傅作義當然也率部參加了中原大戰。然而,中原大戰卻以蔣介石的勝利,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的失敗而宣佈告終。

同時,一直做山觀虎鬥的張學良成爲這場大戰付出最少而收穫最多的人,張學良的東北軍在中原大戰後期大舉入關,並接管華北數省。而閻錫山被迫宣佈下野之後,晉綏軍也在張學良的節制範圍之內。

也正是在中原大戰期間,由於閻錫山接到傅作義祕密與張學良私會的電報,因此,閻錫山對於傅作義開始變得不信任起來。甚至在中原大戰失敗之後,晉綏軍中還流傳着“傅作義是導致晉綏軍失敗罪魁禍首”的說法。

傅作義

因此,中原大戰之後,傅作義在晉綏軍之中的形勢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之下,張學良伸出了援助之手。張學良不但將改編之後晉綏軍的4個軍之一第三十五軍給了傅作義,同時,還將傅作義任命爲綏遠省政府主席。也從此之後,傅作義脫離了閻錫山的掌控,終於能夠大展拳腳。

成爲一省封疆大吏之後,傅作義展現出了軍事才華之外的極爲卓越的經營才華,他將土匪遍地的綏遠省經營成當時西北地區最富庶的省份之一。

也正是以綏遠爲根基,傅作義纔有底氣接連打贏了紅格爾圖戰鬥和百靈廟大捷。傅作義被任命爲綏遠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之後,傅作義率領了35軍及綏遠基本脫離了閻錫山的麾下,開始自立門戶。

傅作義

而衆所周知,從20年代之後,閻錫山的軍隊就叫晉綏軍,晉自然是山西,而“綏”指的則是綏遠。一旦真的讓傅作義脫離自身麾下之後,閻錫山的晉綏軍不但難以名副其實,他也直接將失去綏遠這一省地盤兒,這對於一個軍閥而言自然是絕無法容忍的。

因此,在東山再起之後,閻錫山對於傅作義一直十分不滿,想盡辦法削弱傅作義的實力。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日寇開始對於華北數省發動了全面進攻,山西省也在日寇的進攻範圍之內。

爲了保護保護自己的老巢,同時也基於民族大義,閻錫山率領晉綏軍對於日寇爆發了激烈的戰鬥。在娘子關、忻口等地,閻錫山的晉綏軍都表現極爲優異,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

太原會戰

不過,戰爭初期的日寇無論在裝備訓練程度都遠勝於中國軍隊,因此,雖然浴血奮戰,但是中軍隊依然節節敗退。當日軍瀕臨太原城下之時,將主力調往晉南地區的閻錫山,卻將傅作義任命爲太原守備司令部司令。

傅作義只能率領20餘個團堅守孤城。在堅守太原城8天之後,憑藉優勢兵力的日寇突入城內佔領太原,傅作義被迫率部突圍。

如同蔣介石一樣,隨時不忘清除異己的閻錫山認爲,這正是除掉傅作義的最好時機,因爲閻錫山認爲未,能完成命令堅守孤城的傅作義,“理應”爲太原失守負責。

當時,閻錫山甚至有趁機軍法處死傅作義的可能。幸運的是,此時蔣介石又摻了一手,他在傅作義最危難之際,將傅作義任命爲北路軍前敵總指揮,從而讓傅作義跳出了閻錫山的控制。

閻錫山

順利離開閻錫山控制晉南地區,到達晉西后,傅作義開始重振旗鼓,對在抗戰中損失慘重的35軍進行重新進行整編,使得軍隊恢復了戰鬥力。整編之後,35軍共轄有兩個師,分別爲101師和73師,這兩個師正是傅作義的起家根基部隊。

不過,此時的傅作義雖然逃離了閻錫山的控制,但名義上依然屬於閻錫山晉綏軍序列。所以,在1938年下半年閻錫山再次對晉綏軍進行改編後,老謀深算的閻錫山將傅作義三個旅的番號被撤銷,對傅部的武器彈藥、軍餉等補給也總是積壓不發。

傅作義自然十分憋屈,不過這一切在1938年冬天徹底發生了變化。當時,蔣介石在陝西武功主持召開軍事會議,在會議上,傅作義被提升爲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而綏遠省主席之位仍兼任。

蔣介石

同時,傅作義嫡系的35軍除了101師之外,又被擴編了新31師和新32師兩個師。而且,傅作義還被授予了統一指揮所有駐綏部隊和晉陝綏邊區鄧寶珊所屬部隊的權力。

從此之後,傅作義起家的老部隊35軍不但成爲一個整軍編制,實力有了巨大的提升,同時,傅作義綏遠省主席之位也徹底名副其實。

正是靠着蔣介石這一超級大禮包,傅作義終於徹底擺脫了他追隨20年之久的閻錫山,開始大展拳腳。率部回到綏遠之後,傅作義一面對於綏遠進行大力經營和建設,將綏遠建設成“塞上江南”,同時,作爲名副其實的抗日名將,傅作義也不斷髮動對日寇的進攻。

傅作義

例如1940年,傅作義不但擊敗了來犯的3萬多日僞軍,還趁機收復五原,取得了輝煌的五原大捷。收復五原的五原大捷也成爲相持階段國民黨軍隊少有的勝利。

當時,傅作義的兵力有多少呢?傅作義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所屬的部隊,除了自己嫡系的第三十五軍之外,還有屬中央軍序列的門炳嶽騎七師,馬秉仁的綏遠遊擊軍,徐子珍的五臨警備旅,白海風的新三師,井得泉的新騎三師,石玉山的新四師,安榮昌的新五旅,王子修的新六旅,鄧寶珊的86師、新10旅、新十一旅和馬占山的東北挺進軍等部隊,同時,還有大量編制不全、人數不多但是番號卻五花八門的雜牌軍部隊,總兵力高達6萬餘人。

不過,這樣的兵力也是傅作義所能做到的極限,因爲雖然有了他大力的經營建設。但是,抗戰時期傅作義所佔據的綏西地區僅有10個縣,人口更只有7萬餘戶、39萬餘人,雖然竭力經營建設,但能夠供養的兵力仍是十分有限的。

抗戰形勢

不過即便如此,靠着綏遠這個原本偏僻人煙稀少之地,經過傅作義的苦心經營,傅作義大軍在糧食等物資上依然基本自給自足,並不斷對日寇作戰取得勝利。

也因爲傅作義的功績,1945年8月在抗戰即將勝利之際,傅作義被任命爲第12戰區司令長官。而作爲這一戰區的一把手,傅作義的地盤兒也開始大幅增加,第十二戰區在國民黨的規劃之中,包括綏遠、察哈爾、熱河三個省份,以及陝北榆林地區,後來,又把山西大同、雁北地區劃歸了第十二戰區。

當然,蔣介石升傅作義的官,並不是單純的欣賞,而是將傅作義作爲內戰的一把利器。在將傅作義任命爲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之後,蔣介石同時發出了讓傅作義東進、佔據日寇投降的地盤和八路軍的根據地的命令。

蔣介石

1946年國共談判最終破裂,內戰爆發之後,傅作義率領麾下軍隊與解放軍展開激烈的戰爭。而且,與國民黨各地方紛紛敗退不同,傅作義領導的軍隊成爲少數曾擊敗解放軍的部隊,成爲國民黨軍隊中少有的亮眼戰績。例如綏包戰役中,在傅作義的阻撓之下,解放軍並沒能實現攻佔綏包的預定目標。

在解放戰爭的頭兩年裏,在國民黨軍隊大敗小敗不斷的時候,傅作義卻一直能夠保持優勢態勢,因此,表現亮眼的傅作義愈發被蔣介石重視。1947年1月,傅作義領導的第十二戰區被改組爲張垣綏靖公署,傅作義依然是一把手。

而傅作義麾下的根本——第三十五軍也被擴編爲三個軍。同年12月,國民黨又再次撤銷了北平行轅和張垣、保定兩個綏靖,成立了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傅作義成爲總司令,一躍成爲國民黨華北地區最高統治者。

傅作義

當時,傅作義麾下的部隊高達12個軍約60餘萬人。所統治的地盤兒包括北平、天津、察哈爾、熱河、綏遠、河北等多個省份。此時,傅作義無論在地盤還是麾下的軍隊,都超越了他的老長官閻錫山。

然而此時,國民黨卻已經日暮西山。東北地區國民黨大軍岌岌可危,隨時可能被東北野戰軍徹底消滅。全國範圍內,國民黨更是節節敗退。

而一直似乎常勝不敗的傅作義也首遭敗績,1948年1月中旬時,傅作義最爲珍重的部隊,也是他的起家部隊第32師在淶水被殲滅,師長被擊斃,35軍軍長自殺。

傅作義手書

此後,傅作義面臨的形勢愈發嚴峻,即便是麾下的60萬大軍也不能給他絲毫安全感。遼瀋戰役結束,80萬東北野戰軍入關之後,傅作義更是如坐鍼氈。

最終,在天津被迅速攻克後,爲保存北平古城,同時爲民族保留一份元氣,傅作義選擇和平起義。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正式進入北平,北平宣佈和平解放,平津戰役至此結束。傅作義統領了60萬大軍,除部分被殲滅之外,大部放下武器和平起義。傅作義的華北王之路至此完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