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羣衆、引導羣衆,

以文化人、成風化俗。

基層的文明創建如何接地氣、聚人氣?

在文明創建過程中,

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

能夠參與其中的活動,

能夠真切的給生活帶來變化的活動,

才能得到羣衆真正的認同,

才能使文明入腦入心。

一份菜單、一間車庫、一個崗位……

在張家港,一個個接地氣的事物

正成爲文明實踐的創新載體。

打通服務羣衆“最後一公里”,

看新時代文明實踐之花在基層精彩綻放!

一份菜單 倡導“舌尖文明”

倡導勤儉節約,張家港掀起了文明餐飲熱潮,在樂餘鎮常豐村,一份“文明菜單”,深受村民歡迎。

“紅燜蹄髈、糖醋蝦、魚肚肉丸、鹽水鴨……老規矩,食材必須新鮮啊!”日前,樂餘鎮常豐村宴席廚師張志仁給他的供貨商打電話定購一批食材,爲兩日後的百日宴做準備。“主人家是我們本村村民,菜單選用我們村裏制定的‘文明菜單’,菜品很豐富,一桌也就700元。”張志仁說道。

“我們推出了500元、600元、700元三個價位的‘文明菜單’,物美價廉,村民可以自由選擇。”常豐村黨委副書記胡凱林介紹說,從去年開始,常豐村深入開展移風易俗、破舊立新工作,在全村倡導婚事新辦、喜事小辦、喪事簡辦等文明新風。而創新推出“文明菜單”只是常豐村移風易俗的重要舉措之一。“除了‘文明菜單’,我們還聯合婚慶公司,推出了‘文明婚慶禮儀套餐’,價格比外面市場便宜了很多,很受村民歡迎。選擇了文明套餐,同時婚禮在我們村宴會廳舉辦的,每桌服務費還減半。”

在移風易俗婚事新辦的倡導下,不久前,村民王阿姨的兒子在村宴會廳舉辦了婚禮。王阿姨高興地說:“現在倡導婚事新辦,我兒子兒媳覺得非常好,一場婚禮下來省下了好幾萬元,真的很不錯!”

一間車庫 探索居民自治

在鳳凰鎮湖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點設在了接地氣的車庫裏。小小車庫成了收集民生民情、樓道居民議事、調解鄰里糾紛的好去處。

1張八仙桌,4個長條凳,桌上擺着表決手牌,牆上掛着居民自治處理表……這間由居民自家車庫改造而成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正是湖濱社區居民自治的“點睛之筆”。

把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建在車庫裏,會不會太小氣。“怎麼會小氣,是更接地氣。”車庫主人肖建軍說,“我們湖濱社區動遷的居民多,大家都習慣喫過晚飯後串串門、聊聊天,我這裏剛好有了個地方,大家在閒談中就提出了很多好建議。”

設在車庫的“和爲貴工作站”每天晚上6點準時開門,這裏成了社區收集民生民情、樓道居民議事、調解鄰里糾紛的好去處。

翻開厚厚的居民自治處理表,字裏行間講述着小車庫裏的故事:一位居民反映,社區有隻流浪狗在樓道里生了一窩小狗,到處亂跑,不衛生,還容易咬到人。經過討論大家決定尋找愛心人士來領養這些小狗,很快這些流浪狗有了新家。有居民抱怨籃球場晚上有人打球,聲音太吵。居民議事會討論決定在籃球場外面做一個小展架,上面約定開放時間,同時組織志願者對前來打籃球的人進行提醒勸導。有居民聽說社區有個小女孩生了大病,家庭困難,社區便發起募捐活動,一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最近住在25幢的錢思蘭也把自家的車庫貢獻出來,打造成愛心手工實踐點,居民們有空就來這裏做手工,再拿到社區公益街去義賣,獲得的善款用於幫助社區內孤寡老人;家住24幢的高鶯更是把志願服務實踐點設在自己家中,把自己家的客廳用作志願者平時開會、開展活動的場地。

文明鄉風正從小車庫吹遍整個湖濱社區。

一個崗位 營造文明鄉風

先鋒崗、環保崗、文藝崗……在南豐鎮建農村,53個“和美鄉風志願崗”設在了村民家裏,這些志願崗正是貼近羣衆的精神文明建設有效載體。

“20節廢舊電池換兩雙公筷,50個塑料瓶換一瓶醬油,30個易拉罐換一袋食鹽……”每個月15、30號,南豐鎮建農村四組的耄耋老人孟坤祥家裏就熱鬧了起來,村民們排着隊帶着硬紙板、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找他兌換醬油、醋、衛生紙等“明碼標價”的生活用品。

建農村的“雞毛換糖”成了一種垃圾分類的新理念。

爲了高質量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入戶、見人、走心,建農村構建了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爲基礎、以實踐點爲支撐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體系,在羣衆身邊、百姓家中打造了學習實踐科學理論的先鋒崗、倡導文明生活的環保崗、豐富精神文化的文藝崗等八大類、53個“和美鄉風志願崗”,這些志願崗正是貼近羣衆的精神文明建設有效載體。

而孟坤祥家設立的,正是“和美鄉風志願崗”環保崗,經常圍繞環保衛生開展各類活動,而孟坤祥自己就成了一名環保志願者。說起“雞毛換糖”活動的初衷,他侃侃而談:“原來,我們鄉下很多人對於一些有害垃圾,或者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喜歡隨手丟棄,我覺得不太環保。所以,我和村委商量在我家裏設一個回收點,村民可以拿垃圾來換點東西,這樣村民就會有意識地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

文明城市源於文明市民。

文明的種子散播在張家港的每個角落,

正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

成爲這座城市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