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

每一位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总是会伴随着各种担心:

担心孩子走路不稳会摔跤,玩的时候被其他小朋友欺负;

担心孩子对自己说谎,学习上不自觉;

担心孩子自理能力差,不会照顾自己······

适度的担心是正常的,可以帮助家长留心孩子的行为,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但是如果在某些方面过度担心、焦虑,反而会让孩子在那些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差。

正如心理学专家陈默教授所说:“父母在孩子的哪件事情上心很重很重,孩子早晚在这件事上会有麻烦出来的。”

过度担心,会影响父母的情绪和言行

有句话说:“过度的担心,是一种诅咒。”

听起来有些可怕,但现实生活中却经常会真实地发生。

要上台演讲了,越是担心自己会忘词,就肯定会忘词;

人际交往中,越是担心自己会不受大家喜欢,于是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上格外注意,结果往往越是不被喜欢。

心理学中,有一个“ 自我预言的实现”现象,是指如果一个人预测或期盼未来的行为或事件将要发生时,这些预测或期盼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因此会增大这一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甚至产生预期的结果。

这个现象或者称之为规律,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也同样表现地很明显。

父母的过度担心,会影响自己对孩子的评判,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就会做出一定的反应或举措,来避免孩子发展成自己所担心的样子。

但往往这些反应或举措,都会起反作用,更加促使着孩子往那个方面发展。

有一位学生,父母离异,从小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上初中后,爸爸总是担心她“早恋”。

每次当她说和同学出去玩的时候,爸爸都很不放心,百般盘问,才允许她出门。

有一次和好闺蜜出去玩,甚至发现爸爸偷偷在后面跟踪她。

她早就对爸爸一直以来的不信任、疑神疑鬼的行为感到十分厌烦,这下彻底火了,朝爸爸大发一通脾气。

由于和爸爸的关系越来越淡漠、疏离,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爱和温暖,她果然在不久后“早恋”了。

看过一则新闻报道:

青岛有个小女孩,都已经长到8岁了,还一直被妈妈圈养在家里,几乎不出门、也不上学,连爷爷奶奶都不认识。

记者了解后才知道,这位妈妈害怕孩子受伤害,所以一直不敢让孩子出门,不敢让她去幼儿园接受“正常”的教育。

但是细想一下,妈妈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缺少基本的社交技能,规则意识,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家里,进入“社会化”的过程,那个时候孩子只会更加容易受伤害。

再例如,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在学校不好好学习,玩手机和游戏,于是日常生活中喜欢有意无意地打探孩子“在学校玩手机了吧?”

这种不信任和猜忌,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强化了“玩手机”这一行为在孩子心中的印象,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真的开始不好好学习,爱上玩手机。

过度担心,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心理暗示

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如果总是关注那个问题,过度担心、焦虑,就会有意无意地强调这件事。

比如觉得孩子动手能力差,总担心孩子会受伤,就会过度保护孩子,孩子还没做点什么,赶紧说:

“你不行的”“你不会”“小心一点,别烫到了。”

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外界很危险,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能力很弱,什么事都做不来”的人。

当孩子有点内向、老实,家长如果在这方面过度担心的话,就常常会在人前人后说孩子“胆小”“怕孩子被欺负”这样的话。

孩子听得多了,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胆小”、“容易被欺负”的角色,于是表现地更加谨小慎微、畏畏缩缩,越来越胆小,这种表现也会让他更容易成为被欺负对象。

这就是父母所贴的“负面标签”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心理暗示。

越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自我认知和思维方式发展的不够健全,就越是会被动接受父母传递出来的信息。

于是,父母的担心,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孩子的信念,他的性格、心理、行为都会朝着这个信念不断发展,直到变为事实。

做淡定的父母,信任、欣赏孩子

“越是担心什么,越来什么”,这告诉我们,要学会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淡定一些,不要出现了一个问题就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关注。

因为孩子的成长,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做一个淡定的父母, 要多给孩子正面的期待和积极的暗示, 不给孩子贴“胆小”“脆弱”“粗心”等负面标签,多给孩子“诚实”“自觉”“勤快”“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正面的暗示。

给孩子多一些信任,不过度保护、包办,让孩子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各方面能力,可以充分地探索、试错,从而更加有勇气、有胆量地迎接挑战,内心更强大。

比起孩子的问题,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闪光点,真诚地欣赏孩子。

有时候,父母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孩子获得自信和动力,会自觉地往积极的方向发展,身上的一些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针对孩子表现出问题的一些方面,也要带着一颗平和、淡定、从容的心,适当引导,比过分担心下采取的措施,教育效果更好。

从根源上来看,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担心,本质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不放心。

因自己缺乏安全感,对生活现状不满意或对未来充满迷茫、担忧,内心积攒了太多负面感受,所以会在不自觉中把这种负面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

当孩子出了一点小问题,就会放大、不满,内心过度焦虑。

所以做一个淡定的父母,还需在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实现上下功夫,把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关注自我、努力提升自己上。

当自己内在能量充足了、对自己更加自信和满意了,才会有真正的淡定、从容,看待问题也会更加乐观、积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