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最近最火的國產劇。

絕對是丁梓光導演,譚松韻、宋威龍領,張新成等主演的《以家人之名》。

這部劇剛開播的時候,口碑質量可謂非常驚人。

豆瓣評分開畫高達8.6,一度保持在8.5分左右。

這在對於國產劇向來苛刻的豆瓣,都知道都知道一部劇評分在8.5左右,可以算得上是國產劇的驚喜了。

《以家人之名》開始的口碑質量,也確實配得上這個評分。

但是現在本劇播出到三十多集,評分驟然降到7.2分。

如果沒有意外。

播到結尾評分還會降低。

《以家人之名》評分驟降的原因

這部劇從可能年度封神,到後來觀衆大失所望。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如果單獨分析電視劇,可能會引發觀衆和粉絲間無數爭議。

但我們只要從整個國產電視劇出發,你就會發現答案是擺在眼前的。

那就是和前段時間《三十而已》一樣。

電視劇由前期的“現實主義”,到中後期瞬間轉爲“狗血愛情”。

前期某個契合當前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從而打動觀衆給予好評。

中後期這種“反映現實問題”的地方逐漸淡薄,甚至是變得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正是談情說愛的狗血言情模式。

這麼一來,給予厚望的觀衆自然非常憤怒。

他們給這種劇打低分,說句實話都已經是客氣的了。

《三十而已》是如此,《以家人之名》也是如此。

《三十而已》中後期崩得沒有那麼嚴重。

《以家人之名》崩得要更徹底一些。

這種“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與都市職場劇一樣。

可謂是近年來國產劇一貫的毛病了。

行業不過關

這些年,我們提到那些國產都市劇。

包括都市職場劇,都市商戰劇、都市生活劇和都市情感劇。

最終你就會發現都市職場劇,都市商戰劇最不能打(有過爆款,但口碑質量稀爛)。都市生活劇和情感劇相對好一些,但問題依舊明顯。

而不管是什麼都市劇,它們的問題往往集中這個上面。

不管是否職場劇,行業領域通常不過關

國產都市劇不管是什麼類型,職場專業真的做得太差。

最大一個問題便是“行業的專業性”,細節簡直沒法看。

比如2017年的都市劇《歡樂頌2》。

其中有一場戲叫做“安迪式做空”,當時一被網友嘲諷爲:索羅斯看了會沉默,巴菲特看了會流淚!

《歡樂頌2》背後是正午陽光,這已經是國內公認水平很高的電視劇公司。

如果要說到國產行業劇,行業專業的毛病。

那可真的太多了,可謂是不計其數。

國產都市職場劇,在行業專業的毛病是太多了。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色,可以看出國產都市職場劇爲何不行。

這些年,國內質量口碑較高的爆款都市劇。

《歡樂頌》、《我的前半生》、《都挺好》、《小歡喜》、《我是餘歡水》、《三十而已》、《以家人之名》等。

這些劇無論從題材還是內容上看。

它們明顯都是都市生活劇、國產都市情感劇,而非都市職場劇。

國產都市劇裏的行業與職場,從來都只是輔助而不是角色和敘事中心。

那些以職場爲中心的都市劇,幾乎找不到口碑、質量和市場表現三位一體的電視劇作品。

比如醫療劇《青年醫生》《急診科醫生》《外科風雲》等。

比如律政劇《離婚律師》《精英律師》等等。

近年來,真正職場受到肯定的都市劇。

大概是6月播出的職場劇《怪你過分美麗》。

這部劇對於中國娛樂圈行業的展現,受到觀衆的一致好評。

現在結束已經有好幾個月,評分一直保持在8分以上,可謂非常難得。

現實太懸浮

這裏主要講的是那些本來口碑質量不錯。

結果播到中後期就淪爲狗血愛情的都市劇。

那些打着職場的都市言情劇,這裏便不計算在內。

比如《談判官》《翻譯官》《完美關係》等等。

同樣偶像劇也不在這個討論範圍。

因爲這些劇天然帶有“童話”的魔幻屬性。

無論是霸道總裁和灰姑娘的設定,還是其它各種各樣的設定。

它與現實主義終究是有闔家幸福隔閡的,只要主角有着cp感,劇情拍得相對出彩,它就是成功的。

不過,那些打着“現實主義”的都市劇非常不同。

1、“現實主義”都市劇的現實感

現實生活有細節支撐,角色行爲邏輯有現實的投射。

可能角色的故事,與劇情的推進不見得會經常發生,但它在現實當中,至少能夠找得到原型。

這樣觀衆看劇感受到真實感,才能產生強烈的共情,最終導致觀衆給予好評。

這個“真實感”,自然而然是“現實主義”各種細節的處理。

我們以《三十而已》和《以家人之名》爲例。

你就會明白這兩部劇,爲何前面口碑爆炸,爲何中後期口碑開始直線下降了。

2、“現實感”的建立與消解

《三十而已》前十集的時候,可以說有一定現實投射。

三位女主角在30歲的時候,面臨各自事業,家庭還有生活的問題。

其中童謠飾演的顧佳,在當時引起話題比較轟動的女主角。

原因並不是童謠的顧佳,身份多麼符合現實社會。

畢竟大公司老闆娘的身份,在中國還是很精英階層的。

而是顧佳面對孩子學前教育幼兒園的問題,面對自己孩子被欺負守護孩子的母親的行爲。

再到開始顧佳用橘子,這樣就打退首個小三的時候。

另外兩個角色各種各樣生活、事業和情感細節的表現。

它們未必完全符合現實中絕大多數人的生活,但確實讓不少普通觀衆對她們生活有熟悉感。

爲此有些感同身受,所以給予電視劇好評。

但是《三十而已》到了中後期,相信都不用多講了。

還是顧佳這個女主角,給電視劇外引起的輿論話題更多。

結果變成了許幻山,顧佳和“小三”林有有感情問題。

都是電視劇成功塑造一個“萬人恨”的林有有,引得無數人鋪天蓋地的痛罵林有有的網絡狂歡。

但我們仔細想想,前面電視劇塑造女主角的事業,生活上的真實感。

最終完全被“打小三”的狗血愛情給消解掉了。

《以家人之名》,以家人名義行不軌感情

這部劇開始爲何大獲好評呢?

它是國內少見的講“特殊家庭”親情和生活的電視劇。

劇中沒有血緣關係的五口人,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家庭。

女主角李尖尖是個女孩,身邊全都是男性,甚至連生理知識都不知道。

不但設定在國產劇中相當新穎,而且一家人感情的處理,非常生活化又不乏細膩之處,同時演員形象演技也不錯。

這個故事劇情和角色塑造的細節處理,可謂就太多了。

比如前期主角們生活的居民樓裏,劇中所塑造的那些鄰居。

比如那位知道整棟樓裏所有八卦的大媽。

比如李海潮一家,與凌和平一家吵架聲喫飯。

更不用提,主角“五口”之家的表達,可謂細膩深情而又真實。

很多網友是把這部劇當成中國版的《小偷家族》或者《請回答1988》。

所以,這部劇開始評分纔會那麼高。

它就是“現實主義”劇集,在現實感、真實感與生活化達到某種平衡。

這部劇到了中後期,劇情迅速跑偏淪爲狗血愛情。

這個如果要複述劇情,三言兩語講不清楚。

反正按照網友的說法,大概如下:

男一喜歡女一,男二也一度以爲自己喜歡女一,女二上學時短暫地喜歡過男二。後來變成了喜歡男一,男一通過聯繫女二,表達對女一的關心。女二就以爲男一也喜歡自己,後來男一女一在一起了,女二就差點崩潰了。女三對男三一見鍾情,可男三卻喜歡女二,最後弄得觀衆都在說,男二和女三不行就在一起吧!

這裏不打劇中角色的名字,光看這個描述。

它狗血嗎?

這真的太狗血了。

如果它標榜偶像劇也可以,憑着幾位主角顏值和演技還能看。

但是開始打着“家人親情的名頭”,結果後來盡在搞狗血愛情。

偏偏前6集家人親情戲份,它拍得還那麼的好。

後面急轉直下變狗血愛情。

觀衆能不反感嗎?

尾聲

最後,不止《以家人之名》。

現在國產劇“狗血愛情”已經成了常態。

最關鍵的問題是,好像導演編劇不是不知道什麼是“現實主義”。

否則,你就解釋不了,這些國產劇爲何前期“現實感”都做得不錯。

現在貌似是導演編劇和團隊,故意前期“現實主義”吸引觀衆,結果跟着急轉直下變成“狗血愛情”。

最終引起觀衆爭議,從而恰流量爛錢。

這個和那些國產“注水劇”,簡直是如出一轍。

前期劇情緊湊精彩,角色人設有趣豐滿。當引起觀衆好評過後,中後期就添加各種戲瘋狂注水。

他們不是不知道,他們就是故意的。

《以家人之名》這種前期驚豔,後期變狗血愛情如出一轍。

現在唯一想不通的就是。

這些劇雖然因爲爭議,短期吸引流量而火。

但長期來看,它口碑質量不佳,在觀衆那裏的印象是“不好的”。

這樣就導致了觀衆對於這部電視劇,電視劇背後導演和團隊,甚至是整個國產劇產生“不信任感”。

最終不會像《隱祕的角落》,質量非常一致,以口碑從而成就“歷史地位”。

這些國產劇這樣拍,有時真的不太明白他們的想法。

因爲這樣讓中國觀衆那裏,形成“狼來了”的輿論環境。

最終害的難道不是所有國產劇嗎?

相關文章